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第二章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基本情况 | 第12-18页 |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形成的历史基础 | 第12-13页 |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 | 第13-18页 |
·孔子 | 第13-14页 |
·曾参 | 第14页 |
·子思 | 第14-15页 |
·孟子 | 第15页 |
·荀子 | 第15-18页 |
第三章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18-24页 |
·尊君爱民思想 | 第18-19页 |
·“仁”的思想 | 第19-20页 |
·“礼”的思想 | 第20页 |
·义与利的思想 | 第20-21页 |
·忠恕思想 | 第21-24页 |
第四章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24-36页 |
·区分不同对象进行教育的方法 | 第24-26页 |
·对君王 | 第24页 |
·对臣子 | 第24-25页 |
·对士 | 第25-26页 |
·正面灌输的方法 | 第26-27页 |
·典型示范法 | 第27-28页 |
·身教示范法 | 第27-28页 |
·榜样示范法 | 第28页 |
·批评与建议的方法 | 第28-30页 |
·著书立说宣传主张的方法 | 第30页 |
·在百家争鸣中寻求发展的方法 | 第30-32页 |
·儒家与道家的争论 | 第30-31页 |
·儒家与墨家的争论 | 第31-32页 |
·儒家与法家的争论 | 第32页 |
·自身修养方法 | 第32-36页 |
·学思并重 | 第33页 |
·慎独 | 第33页 |
·反省内求 | 第33-34页 |
·身体力行 | 第34页 |
·积善成德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效果和局限性 | 第36-40页 |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效果 | 第36-38页 |
·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 | 第36页 |
·引导了社会道德风尚的好转 | 第36-37页 |
·培养了大批人才 | 第37-38页 |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 第38页 |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 第38-40页 |
第六章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40-48页 |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 第40页 |
·区分不同群体,开展道德教育 | 第40-42页 |
·发挥榜样作用,引导社会风气 | 第42-43页 |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 第43-44页 |
·广开道德教育渠道 | 第44-45页 |
·依靠网络媒体宣传教育 | 第44页 |
·加强咨询辅导,构建对话平台,进行疏导教育 | 第44-45页 |
·倡导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 第45页 |
·与时俱进,不断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 第45-4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