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导论 | 第7-17页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9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目的 | 第7-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基本情况 | 第10-11页 |
(二) 高职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情况 | 第11-14页 |
(三)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考辩 | 第17-27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考辩 | 第17-19页 |
(一) 价值观 | 第17-18页 |
(二) 核心价值观 | 第18页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8-19页 |
二、 不同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考辩 | 第19-23页 |
(一) 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与培育 | 第19-20页 |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与培育 | 第20-21页 |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 第21-23页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延考辩 | 第23-27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3-25页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 | 第27-44页 |
一、 研究说明 | 第27-29页 |
(一) 调查目的和意义 | 第27页 |
(二) 调查方法与内容 | 第27-28页 |
(三) 调查对象 | 第28-29页 |
二、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透视 | 第29-37页 |
(一) 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较高 | 第29-30页 |
(二) 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处于较低层次 | 第30-33页 |
(三) 不同学科和政治面貌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所不同 | 第33-34页 |
(四)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层面的内容高职学生的认同有所不同 | 第34-35页 |
(五) 不同地区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所不同 | 第35-37页 |
三、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现状剖析 | 第37-44页 |
(一) 高职院校(教育主体)未能成为“有效主体” | 第37-38页 |
(二) 高职学生(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 | 第38-40页 |
(三) 国内外环境(教育环体)的制约和影响 | 第40-41页 |
(四) 高职学生特质的制约和影响 | 第41-44页 |
第三章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对策及分析 | 第44-60页 |
一、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目标和要素 | 第44-47页 |
(一)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目标 | 第44-45页 |
(二)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组成要素 | 第45-47页 |
二、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主要任务 | 第47-48页 |
(一) 强化理想信念,自觉树立和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 | 第47页 |
(二) 提升精神境界,自觉认同和弘扬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社会价值 | 第47-48页 |
(三) 提高道德素质,自觉学习和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 | 第48页 |
三、 把握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方法及原则 | 第48-50页 |
(一) 坚持以人为本 | 第49页 |
(二) 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第49页 |
(三) 主渠道教育与各科教学相互渗透 | 第49-50页 |
(四) 价值观培养和情感教育相结合 | 第50页 |
(五) 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原则 | 第50页 |
四、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对策思考 | 第50-60页 |
(一) 坚持学习首位,增强理论教育的吸引力 | 第51-53页 |
(二) 注重实践感悟,提高实践学习的实效性 | 第53-54页 |
(三) 提倡榜样引路,激发学生内在的成长性 | 第54-56页 |
(四) 重视文化熏陶,发挥校园“软”环境的引导作用 | 第56-58页 |
(五) 提升管理水平,发挥校园“硬”环境的保障作用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