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室人机工程综合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图和附表清单 | 第10-12页 |
| 1 绪论 | 第12-23页 |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 1.1.1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1.2 人机工程学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 1.2.1 人机工程学的命名及定义 | 第15页 |
| 1.2.2 人机工程学理论的提出 | 第15-16页 |
| 1.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 1.3 汽车人机工程研究内容及现状 | 第18-22页 |
| 1.3.1 汽车人机工程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1.3.2 汽车人机工程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2 汽车人机工程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第23-31页 |
| 2.1 引言 | 第23页 |
| 2.2 综合评价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 第23-24页 |
| 2.3 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及其比较 | 第24-30页 |
| 2.3.1 定性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 2.3.2 技术经济分析法 | 第25-26页 |
| 2.3.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2.3.4 智能分析方法 | 第27页 |
| 2.3.5 数学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 2.4 汽车人机工程综合评价方法 | 第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汽车驾驶室人机工程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31-53页 |
|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1页 |
| 3.2 汽车驾驶室人机工程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 | 第31-33页 |
| 3.3 初步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38页 |
| 3.4 评价指标的分析和筛选 | 第38-52页 |
| 3.4.1 筛选方法的确定 | 第38-40页 |
| 3.4.2 评价指标体系调查过程 | 第40-5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4 汽车驾驶室人机工程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研究 | 第53-65页 |
| 4.1 指标权重方法的确定 | 第53-56页 |
| 4.1.1 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 | 第53-54页 |
| 4.1.2 变异系数法 | 第54页 |
| 4.1.3 极值迭代法 | 第54-56页 |
| 4.2 G_1 法 | 第56-58页 |
| 4.3 指标权重系数的调查分析 | 第58页 |
| 4.4 调查分析 | 第58-62页 |
| 4.5 调查结果计算方法 | 第62-64页 |
| 4.6 指标权重系数的计算结果 | 第64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5 汽车驾驶室人机工程评价系统(CAR)的设计 | 第65-73页 |
| 5.1 高级语言的选择 | 第65-67页 |
| 5.2 评价软件(CAR)的基本功能与结构 | 第67页 |
| 5.3 评价软件(CAR)的界面设计 | 第67-72页 |
| 5.3.1 评价软件(CAR)的起始界面设计 | 第68-69页 |
| 5.3.2 评价系统主界面设计 | 第69-70页 |
| 5.3.3 座椅评价部分 | 第70-71页 |
| 5.3.4 权重导入界面 | 第71-72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6 工程应用 | 第73-78页 |
| 6.1 评价过程 | 第73-77页 |
| 6.2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8-79页 |
| 7.1 结论 | 第78页 |
| 7.2 展望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