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11-13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2.3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1 多源流理论 | 第21-23页 |
2.1.1 问题源流 | 第21-22页 |
2.1.2 政策源流 | 第22页 |
2.1.3 政治源流 | 第22页 |
2.1.4 政策之窗与溪流的结合 | 第22-23页 |
2.2 多源流理论对于政策短期流变的适用性分析 | 第23-24页 |
第3章 我国政策短期流变现象概述 | 第24-30页 |
3.1 “公共政策短期流变”内涵 | 第24-25页 |
3.2 政策短期流变产生的形式 | 第25-26页 |
3.2.1 政策废止 | 第25页 |
3.2.2 政策替代 | 第25-26页 |
3.2.3 政策修改 | 第26页 |
3.2.4 政策暂停 | 第26页 |
3.3 政策短期流变的特点 | 第26-27页 |
3.3.1 政策的存续时间短 | 第26-27页 |
3.3.2 政策流变的变动方式大多为断裂型 | 第27页 |
3.3.3 发生短期流变的政策大多属于中微观层面 | 第27页 |
3.4 政策短期流变的弊端 | 第27-30页 |
3.4.1 影响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 第27-28页 |
3.4.2 造成资源的损耗和浪费 | 第28页 |
3.4.3 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 | 第28页 |
3.4.4 影响社会稳定 | 第28-30页 |
第4章 个案分析——河南“全省禁燃”政策探析 | 第30-41页 |
4.1 河南省“全省禁燃”政策过程 | 第30-34页 |
4.1.1 仓促出台的政策 | 第30-31页 |
4.1.2 各方争议 | 第31-32页 |
4.1.3 各市县对政策的执行 | 第32-33页 |
4.1.4 媒体报道 | 第33页 |
4.1.5 终止政策被提上议程 | 第33页 |
4.1.6 政策终结 | 第33-34页 |
4.2 河南“全省禁燃”政策短期流变的问题源流 | 第34-35页 |
4.2.1 政策自身缺陷 | 第34页 |
4.2.2 负面影响过大 | 第34-35页 |
4.2.3 负面信息的反馈影响政府内部参与者的价值判断 | 第35页 |
4.2.4 经销商聚集请愿事件推动 | 第35页 |
4.3 河南“全省禁燃”政策中的政策源流 | 第35-37页 |
4.3.1 政策的技术可行性较差 | 第36页 |
4.3.2 备选方案缺乏软化时间 | 第36-37页 |
4.3.3 媒体等外部参与者助推政策的流变 | 第37页 |
4.3.4 终止政策的方案成最佳选择 | 第37页 |
4.4 河南“全省禁燃”政策中的政治源流 | 第37-39页 |
4.4.1 政策受领导者的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影响 | 第38页 |
4.4.2 公众舆论压力 | 第38-39页 |
4.4.3 反对政策实施共识的建立 | 第39页 |
4.5 政策之窗的开启 | 第39-40页 |
4.6 河南“全省禁燃”政策短期流变的原因分析框架图 | 第40-41页 |
第5章 我国政策短期流变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 第41-49页 |
5.1 问题源流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5.1.1 政策低效或无效 | 第41页 |
5.1.2 政策的公共性缺失 | 第41页 |
5.1.3 政策负面影响过大 | 第41-42页 |
5.1.4 因政策而起的焦点事件 | 第42页 |
5.1.5 负面信息反馈影响政策决策者的判断 | 第42页 |
5.2 政策源流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5.2.1 政策不符合固有的标准 | 第43页 |
5.2.2 外部参与者的助推作用 | 第43页 |
5.2.3 对未来约束条件的预期不足 | 第43页 |
5.3 政治源流影响要素 | 第43-45页 |
5.3.1 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影响 | 第44页 |
5.3.2 政策制定者的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 | 第44页 |
5.3.3 国民情绪引发的舆论压力 | 第44-45页 |
5.3.4 政策主体间的利益博弈 | 第45页 |
5.4 政策短期流变的原因分析 | 第45-49页 |
5.4.1 政策制定前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 | 第45-46页 |
5.4.2 政策制定不科学 | 第46-47页 |
5.4.3 政策制定公众参与不足 | 第47页 |
5.4.4 政策执行不力 | 第47-48页 |
5.4.5 政策监控不到位 | 第48-49页 |
第6章 政策短期流变的优化策略 | 第49-58页 |
6.1 提高公共政策科学性和民主性 | 第49-52页 |
6.1.1 运用先进知识和技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 第49-50页 |
6.1.2 加强对政策的预期和后果研判,提高政策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 第50-51页 |
6.1.3 增强政策的弹性,避免政策“硬着陆” | 第51-52页 |
6.1.4 重视多方利益诉求,完善政策主体利益整合机制 | 第52页 |
6.2 增强政策的回应性 | 第52-53页 |
6.2.1 优化政策决策结构 | 第52-53页 |
6.2.2 完善政策反馈、评价和调整机制 | 第53页 |
6.3 提高政策执行力 | 第53-55页 |
6.3.1 提高执行者的个体综合素质 | 第54页 |
6.3.2 提高执行机构的政策执行能力 | 第54-55页 |
6.4 强化政策监控 | 第55-56页 |
6.4.1 完善政策的监控体系 | 第55页 |
6.4.2 建立公共舆论研究分析体系 | 第55-56页 |
6.5 科学民主稳定的完整公共政策流程图 | 第56-5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