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4页
    一 研究现状概述第8-11页
    二 研究意义、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1-14页
        1、研究意义第11-12页
        2、研究方法第12页
        3、创新之处第12-14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历史演变与特点第14-25页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历史演变第14-19页
        1.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第14-17页
        1.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认识过程第17-19页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特点第19-25页
        1.2.1 民族化(1938-1945)第19-22页
        1.2.2 具体化(1945-1978)第22页
        1.2.3 当代化、时代化和创新化(1978 之后)第22-25页
第二章 当前学术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之一第25-36页
    2.1 “等同说”第25-28页
        2.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25-26页
        2.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第26-27页
        2.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第27-28页
    2.2 “分层说”第28-36页
        2.2.0 一层说第29页
        2.2.1 两层说第29-30页
        2.2.2 三层说第30-33页
        2.2.3 四层说第33-36页
第三章 当前学术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之二第36-49页
    3.1 “结合论”第36-40页
        3.1.1 与中国实践、民族特点相结合第36-37页
        3.1.2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37-38页
        3.1.3 与中国革命实践、历史、文化相结合第38-40页
    3.2 “过程论”第40-43页
        3.2.1 发展过程第40-41页
        3.2.2 互动过程第41-43页
    3.3 “几化论”第43-49页
        3.3.1 “一化论”第43页
        3.3.2 “两化论”第43-44页
        3.3.3 “三化论”第44-45页
        3.3.4 “四化论”第45-46页
        3.3.5 “五化论”第46-49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之我见第49-63页
    4.1 理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其相关概念的关系第49-53页
        4.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等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49-51页
        4.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第51-52页
        4.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第52-53页
    4.2 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原理第53-56页
        4.2.1 不宜简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因素相加第54页
        4.2.2 不能机械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性第54-55页
        4.2.3 不能片面看待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作用第55页
        4.2.4 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分层第55-56页
    4.3 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核心第56-63页
        4.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偏移第56-58页
        4.3.2 遵循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改变第58-60页
        4.3.3 推进理论创新思想不动摇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预算管理问题研究--以R市为例
下一篇:自媒体时代网络政治参与与政府回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