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引言 | 第13-14页 |
2 知识的社会共享与图书馆 | 第14-25页 |
·信息、知识和知识共享 | 第14-16页 |
·知识与信息 | 第14页 |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 第14-15页 |
·知识共享与知识的社会共享 | 第15-16页 |
·知识经济需要知识的社会共享机制 | 第16-19页 |
·知识的社会共享是最大程度地实现知识价值的需要 | 第16-17页 |
·知识的社会共享是知识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17-18页 |
·知识的社会共享是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18-19页 |
·积极推动知识的社会共享是图书馆不可回避的职责 | 第19-22页 |
·知识是图书馆工作的本质对象 | 第19-20页 |
·实现知识共享是图书馆的实质功能 | 第20页 |
·图书馆具备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基础 | 第20-21页 |
·图书馆以知识共享来促进知识创新 | 第21-22页 |
·图书馆构建知识的社会共享机制的有利条件 | 第22-25页 |
·公益性质的图书馆与用户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关系 | 第22页 |
·图书馆具有管理显性知识的丰富经验 | 第22页 |
·数字图书馆的迅猛发展为共享机制的建设打下网络基础 | 第22-23页 |
·图书馆协会和图书馆联盟为建立机制奠定组织基础 | 第23页 |
·图书馆广泛的用户群保证稳定的知识来源和使用者 | 第23-25页 |
3 知识的社会共享机制剖析 | 第25-32页 |
·知识的社会共享机制的性质 | 第25-27页 |
·社会知识共享机制服务于社会的知识需求 | 第25-26页 |
·社会知识共享机制提供多种共享方式 | 第26页 |
·社会知识共享机制的实现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 第26-27页 |
·知识的社会共享机制的构成要素 | 第27-29页 |
·知识是共享机制必要的资源基础 | 第27-28页 |
·人才是共享机制运行的核心 | 第28页 |
·网络是共享机制依托的平台 | 第28页 |
·信息技术是共享机制的技术支撑 | 第28-29页 |
·信息法律是共享机制的运行保障 | 第29页 |
·社会知识共享机制的特征 | 第29-32页 |
·非盈利性,对社会公众一律平等 | 第29-30页 |
·服务的多样性,提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 | 第30页 |
·开放性,是一个开放的交互式平台 | 第30页 |
·相对性,共享知识的双方获利和付费是相对的 | 第30-32页 |
4 社会知识共享机制的构建 | 第32-47页 |
·大力宣传,使知识共享社会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 第32-33页 |
·广泛地宣扬知识共享的社会化理念 | 第32-33页 |
·树立知识共享社会化的信念 | 第33页 |
·将知识的社会共享机制纳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 | 第33页 |
·帮助用户克服共享障碍,营造共享的文化氛围 | 第33-35页 |
·以开放的空间营造知识交流的良好环境 | 第34页 |
·用透明的运行机制创造相互信任的氛围 | 第34-35页 |
·以"共享-双赢"的理念帮助用户树立强者意识 | 第35页 |
·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激励和促进知识的共享 | 第35-37页 |
·充分展示知识存储量,吸引用户关注利用 | 第36页 |
·评估知识共享实例,标识专家学识能力 | 第36页 |
·营造网络虚拟社区,提供交流共享平台 | 第36-37页 |
·深化知识加工职能,提供高效的知识服务 | 第37-40页 |
·充分挖掘、广泛搜集知识,扩大知识容量 | 第37-38页 |
·深入知识单元组织知识,深化知识加工 | 第38-39页 |
·挖掘用户潜在知识需求,主动服务 | 第39-40页 |
·充当知识共享中介,促使知识形态转化 | 第40-41页 |
·建立知识社区,积极参与隐性知识的外化 | 第40-41页 |
·为知识供需双方搭建桥梁,推进隐性知识的群化 | 第41页 |
·编制社会整体的知识地图,构筑全社会的知识地图集 | 第41-43页 |
·以知识门类划分各种知识和技能 | 第42页 |
·明确各类知识和技能的种类、程度及适用领域 | 第42-43页 |
·建立知识地图索引系统,构筑全社会的知识地图集 | 第43页 |
·帮助用户进行知识管理,参与用户的知识转化 | 第43-47页 |
·帮助个体用户整理个人知识资源 | 第44-45页 |
·帮助组织用户构建知识管理网络 | 第45-47页 |
5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况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