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江南三部曲”论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目录 | 第5-6页 |
绪论 | 第6-11页 |
第1章 百年革命历史与知识分子 | 第11-22页 |
1.1 百年中国革命历史的书写 | 第12-16页 |
1.1.1 革命时代的景况 | 第12-15页 |
1.1.2 后革命时代的景况 | 第15-16页 |
1.2 现代知识分子的书写 | 第16-22页 |
1.2.1 格非的知识分子书写 | 第17-18页 |
1.2.2 百年历史中的知识分子精神史 | 第18-22页 |
第2章 三部曲的乌托邦意蕴 | 第22-32页 |
2.1 乌托邦的来源与传承 | 第22-25页 |
2.1.1 乌托邦的来源 | 第22-23页 |
2.1.2 乌托邦的传承 | 第23-25页 |
2.2 乌托邦的实践与退败 | 第25-28页 |
2.2.1 乌托邦的实践 | 第25-26页 |
2.2.2 乌托邦的退败 | 第26-28页 |
2.3 乌托邦对当下的意义 | 第28-32页 |
第3章 三部曲的叙事策略 | 第32-42页 |
3.1 三部曲的叙事语言 | 第32-36页 |
3.1.1 张力 | 第33-34页 |
3.1.2 悖论 | 第34-36页 |
3.2 三部曲的叙事视角 | 第36-38页 |
3.2.1 《人面桃花》的三重视角 | 第36-37页 |
3.2.2 《山河入梦》的双重视角 | 第37-38页 |
3.3 先锋向传统的回归 | 第38-42页 |
3.3.1 先锋的继续 | 第38-39页 |
3.3.2 向传统的回归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一) | 第47-49页 |
附录(二)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