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屈原研究》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本论文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第二节 梁启超《屈原研究》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相关《屈原研究》的主要著作 | 第11页 |
二、相关学术论文 | 第11-13页 |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梁启超生平与思想转变 | 第14-28页 |
第一节 梁启超生平活动简介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梁启超思想之“变”: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梁启超学术思想的两次重大转变 | 第16-24页 |
一、第一次转变:南海康先生大海潮音狮子吼 | 第17-21页 |
二、第二次转变:欧游心影 | 第21-24页 |
第四节 梁启超晚年的文化教育活动 | 第24-28页 |
第二章 梁启超《屈原研究》核心观点与突破 | 第28-43页 |
第一节 《屈原研究》内容简介 | 第28-34页 |
一、屈原与《楚辞》 | 第28-30页 |
二、屈原论与《楚辞》论 | 第30-34页 |
第二节 梁启超与屈原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梁启超《屈原研究》对传统《楚辞》学的突破 | 第35-43页 |
一、《楚辞》的产生原因 | 第35-36页 |
二、屈原:文学与政治 | 第36-38页 |
三、屈原之品格 | 第38-40页 |
四、屈原之死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梁启超《屈原研究》的显著特色 | 第43-55页 |
第一节 西方文艺理论在《屈原研究》中的渗透 | 第43-48页 |
一、从情感与个性看屈原与《楚辞》作品 | 第46-47页 |
二、《楚辞》作品的艺术风格 | 第47-48页 |
第二节 中西方对比视野下的《楚辞》学研究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多学科交叉文化背景下的《屈原研究》 | 第49-53页 |
一、文明的融合与《楚辞》的特色 | 第49-50页 |
二、屈原的思想源流 | 第50-52页 |
三、屈原自杀的意义:义务的自杀 | 第52-53页 |
第四节 《屈原研究》与梁启超晚年著述活动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梁启超《屈原研究》的影响与不足 | 第55-61页 |
第一节 梁启超《屈原研究》的影响 | 第55-56页 |
一、新的鉴赏和批评方式 | 第55-56页 |
二、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研究 | 第56页 |
第二节 梁启超《屈原研究》的收录与评价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梁启超《屈原研究》的不足 | 第57-61页 |
一、代圣人立言,以自身政治斗争经验来臆断屈原 | 第58-59页 |
二、粗率浅薄之弊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