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红外成像辐射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2.1 基本辐射量 | 第16-19页 |
2.1.1 辐射能 | 第16页 |
2.1.2 辐射功率 | 第16页 |
2.1.3 辐射强度 | 第16-17页 |
2.1.4 辐射出射度 | 第17页 |
2.1.5 辐射亮度 | 第17-18页 |
2.1.6 辐射照度 | 第18-19页 |
2.2 基本辐射定律 | 第19-21页 |
2.2.1 朗伯余弦定律 | 第19页 |
2.2.2 普朗克辐射定律 | 第19-20页 |
2.2.3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 第20页 |
2.2.4 维恩位移定律 | 第20-21页 |
2.3 发射率和实体辐射 | 第21-22页 |
2.3.1 发射率 | 第21页 |
2.3.2 方向发射率 | 第21页 |
2.3.3 实体辐射 | 第21-22页 |
2.4 红外成像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2.4.1 红外成像工作原理 | 第22页 |
2.4.2 红外成像仿真原理 | 第22-23页 |
2.5 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海面波浪模型 | 第24-39页 |
3.1 海浪理论 | 第24-26页 |
3.1.1 PM海谱模型 | 第25页 |
3.1.2 JONSWAP海谱模型 | 第25页 |
3.1.3 Longuest-Higggins海谱模型 | 第25-26页 |
3.1.4 Gerstner海谱模型 | 第26页 |
3.2 基于海浪谱模型与FFT的海面建模研究 | 第26-27页 |
3.3 海浪谱模型 | 第27-31页 |
3.3.1 重力波模型 | 第28页 |
3.3.2 涌浪模型 | 第28-29页 |
3.3.3 Choppy波模型 | 第29页 |
3.3.4 基于FFT的海面建模 | 第29-31页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1-38页 |
3.4.1 重力波仿真图 | 第32页 |
3.4.2 涌浪仿真图 | 第32-33页 |
3.4.3 震荡波仿真图 | 第33-34页 |
3.4.4 三种不同模型仿真图 | 第34-35页 |
3.4.5 海面随风速变化的仿真图 | 第35-36页 |
3.4.6 海面随时间变化的仿真图 | 第36-37页 |
3.4.7 海面随网格点数变化的仿真图 | 第37-38页 |
3.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海面红外图像仿真 | 第39-51页 |
4.1 粗糙海面的发射率 | 第39-40页 |
4.2 基于三角面元的海面波面分割方法 | 第40-43页 |
4.2.1 海面发射率的计算 | 第41-42页 |
4.2.2 考虑波浪遮挡效应的海面发射率 | 第42-43页 |
4.3 海面红外波段辐射方程 | 第43-45页 |
4.3.1 海面自身辐射 | 第44页 |
4.3.2 海面对天空反射的辐射 | 第44页 |
4.3.3 探测器与海面间大气路径光谱辐射 | 第44-45页 |
4.3.4 太阳光谱辐射 | 第45页 |
4.4 海面红外成像仿真映射 | 第45-48页 |
4.4.1 建立海面仿真坐标系 | 第45-46页 |
4.4.2 空间坐标系的转换 | 第46-47页 |
4.4.3 确定焦平面与海平面各点的映射关系 | 第47-48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6 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红外成像效应模型 | 第51-59页 |
5.1 大气衰减效应 | 第51-54页 |
5.1.1 大气对红外辐射的吸收衰减 | 第52-53页 |
5.1.2 大气对红外辐射的散射衰减 | 第53-54页 |
5.2 光学系统 | 第54-55页 |
5.3 探测器响应 | 第55-56页 |
5.3.1 探测器空间响应 | 第55-56页 |
5.3.2 噪声响应 | 第56页 |
5.4 信号处理 | 第56-57页 |
5.4.1 高频提举 | 第56页 |
5.4.2 CCD转移 | 第56页 |
5.4.3 量化输出 | 第56-57页 |
5.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5.6 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