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缩略词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3-17页 |
1.1 果实颜色的形成 | 第13-15页 |
1.2 果实的风味和贮藏 | 第15-16页 |
1.3 食物过敏 | 第16-17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2 两种枇杷果肉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17-2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1.2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2.1.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17-18页 |
2.1.4 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 第18页 |
2.1.5 多酚氧化酶(PPO)活力测定 | 第18页 |
2.1.6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力测定 | 第18页 |
2.1.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 | 第18页 |
2.1.8 肉桂醇脱氢酶(CAD)活性的测定 | 第18-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4页 |
2.2.1 类胡萝卜素在两个品种枇杷果肉的含量 | 第19页 |
2.2.2 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在两个品种枇杷果肉的含量 | 第19-20页 |
2.2.3 多酚氧化酶(PPO)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20-21页 |
2.2.4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及分析 | 第21-22页 |
2.2.5 肉桂醇脱氢酶(CAD)活性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22-24页 |
3 枇杷果肉差异蛋白质组研究 | 第24-52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3.2.1 蛋白质的提取 | 第24页 |
3.2.2 蛋白的裂解 | 第24-25页 |
3.2.3 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3.2.4 双向电泳分析 | 第25-26页 |
3.2.4.1 胶条的水化 | 第25页 |
3.2.4.2 胶条的转移与电泳 | 第25页 |
3.2.4.3 胶条平衡 | 第25-26页 |
3.2.4.4 SDS-PAGE电泳 | 第26页 |
3.2.4.5 染色 | 第26页 |
3.2.5 图像的扫描及软件分析 | 第26页 |
3.2.6 差异蛋白质谱鉴定及数据库检索 | 第26页 |
3.3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7-47页 |
3.4.1 成熟期‘黄金块’和‘太城白蜜’枇杷果肉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 第27-46页 |
3.4.2 蛋白质功能分类 | 第46-47页 |
3.5 讨论 | 第47-52页 |
3.5.1 胁迫和防御相关的蛋白 | 第47-49页 |
3.5.2 物质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 | 第49-50页 |
3.5.3 次级代谢相关蛋白 | 第50-51页 |
3.5.4 信号转导相关蛋白 | 第51-52页 |
3.5.5 过敏原蛋白 | 第52页 |
4 Western blot分析及MAL基因克隆 | 第52-56页 |
4.1 HSP70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 第52-53页 |
4.2 Mald 1基因的克隆 | 第53-56页 |
4.2.1 枇杷总RNA提取 | 第53页 |
4.2.2. Mald 1基因中间片段的获得 | 第53-54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5 小结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