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连梁作用 | 第12-14页 |
1.2.1 连梁在剪力墙结构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1.2.2 连梁的受力特点及破坏形态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对连梁的研究 | 第14-19页 |
1.3.1 国内对连梁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2 国内对连梁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3 各国规范对连梁的规定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有限元分析理论和计算模型验证 | 第21-30页 |
2.1 结构整体分析模型 | 第21-22页 |
2.2 构件的有限元模型 | 第22-23页 |
2.3 计算单元介绍 | 第23-26页 |
2.3.1 梁柱单元 | 第23-24页 |
2.3.2 剪力墙单元 | 第24-26页 |
2.4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26-28页 |
2.4.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26-27页 |
2.4.2 钢筋的本构关系 | 第27-28页 |
2.4.3 剪力墙混凝土的剪切本构关系 | 第28页 |
2.5 模型验证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剪力墙结构的反应谱分析 | 第30-39页 |
3.1 反应谱分析介绍 | 第30-31页 |
3.2 某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工程概况 | 第31-32页 |
3.3 结构反应谱分析结果 | 第32-38页 |
3.3.1 结构的周期 | 第32-33页 |
3.3.2 结构的主要计算结果 | 第33-34页 |
3.3.3 结构的位移 | 第34-36页 |
3.3.4 结构的内力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剪力墙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39-59页 |
4.1 静力弹塑性分析介绍 | 第39-43页 |
4.1.1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39页 |
4.1.2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主要步骤 | 第39-41页 |
4.1.3 侧向荷载分布模式 | 第41-42页 |
4.1.4 性能点的确定方法 | 第42-43页 |
4.2 基于 Midas Building 的 Pushover 分析 | 第43-45页 |
4.2.1 塑性铰的定义 | 第43-44页 |
4.2.2 荷载条件 | 第44页 |
4.2.3 控制条件 | 第44-45页 |
4.3 结构 Pushover 分析的主要结果 | 第45-57页 |
4.3.1 S_d-S_a曲线及性能点处的主要数据 | 第45-47页 |
4.3.2 结构性能点处的铰结果 | 第47-53页 |
4.3.3 结构的位移 | 第53页 |
4.3.4 结构部分连梁的内力 | 第53-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剪力墙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59-80页 |
5.1 动力弹塑性分析介绍 | 第59-61页 |
5.1.1 动力弹塑性分析的步骤 | 第59页 |
5.1.2 动力微分方程的求解 | 第59-61页 |
5.1.3 阻尼模型 | 第61页 |
5.2 基于 Midas Building 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61-62页 |
5.2.1 塑性铰的定义 | 第61-62页 |
5.2.2 荷载数据 | 第62页 |
5.2.3 分析方法 | 第62页 |
5.3 地震波的选取 | 第62-64页 |
5.4 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 第64-77页 |
5.4.1 结构的部分计算结果 | 第64-69页 |
5.4.2 结构的时程曲线 | 第69-70页 |
5.4.3 结构的铰数据 | 第70-74页 |
5.4.4 结构的位移 | 第74页 |
5.4.5 结构的部分内力 | 第74-77页 |
5.5 结构计算结果对比 | 第77-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