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15页 |
1.1 混凝土连续梁桥概述 | 第10-11页 |
1.2 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施工控制的必要性及特点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研究现状和发展 | 第12-14页 |
1.3.1 国外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现状和发展 | 第12-13页 |
1.3.2 国内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现状和发展 | 第13-14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1.4.1 本文问题来源 | 第14页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施工控制内容及结构计算方法 | 第15-21页 |
2.1 施工控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1.1 结构变形控制 | 第15页 |
2.1.2 结构应力控制 | 第15-16页 |
2.1.3 结构稳定控制 | 第16页 |
2.1.4 安全控制 | 第16页 |
2.2 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 | 第16-19页 |
2.2.1 结构参数 | 第16-18页 |
2.2.2 施工工艺 | 第18页 |
2.2.3 结构计算分析模型 | 第18页 |
2.2.4 温度变化 | 第18-19页 |
2.3 施工控制的结构计算 | 第19-20页 |
2.3.1 正装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2.3.2 倒装计算方法 | 第20页 |
2.3.3 无应力状态法 | 第20页 |
2.3.4 桥梁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法 | 第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灰色系统理论在桥梁施工控制中的应用 | 第21-33页 |
3.1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 第21页 |
3.2 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 | 第21-28页 |
3.2.1 GM(1,1)模型 | 第21-23页 |
3.2.2 GM(1,1)模型的拓扑选择 | 第23-24页 |
3.2.3 GM(1,1)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24-26页 |
3.2.4 灰色系统GM(1,1)模型的误差来源 | 第26页 |
3.2.5 残差GM(1,1)模型 | 第26-28页 |
3.3 灰色系统理论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中的应用 | 第28-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跨浦南高速2 | 第33-61页 |
4.1 跨浦南高速2 | 第33-35页 |
4.1.1 跨浦南高速2 | 第33页 |
4.1.2 工程概况 | 第33页 |
4.1.3 气象条件 | 第33页 |
4.1.4 连续梁桥概况 | 第33-34页 |
4.1.5 预应力体系 | 第34页 |
4.1.6 设计荷载 | 第34-35页 |
4.2 跨浦南高速2 | 第35-36页 |
4.2.1 计算模型 | 第35-36页 |
4.2.2 计算参数 | 第36页 |
4.3 跨浦南高速2 | 第36-38页 |
4.4 跨浦南高速2 | 第38-39页 |
4.5 跨浦南高速2 | 第39-51页 |
4.5.1 跨浦南高速2 | 第39-45页 |
4.5.2 线性监控的原理 | 第45页 |
4.5.3 确定立模标高及预拱度 | 第45-46页 |
4.5.4 标高控制方法及实施 | 第46-47页 |
4.5.5 标高监控结果 | 第47-51页 |
4.6 跨浦南高速2 | 第51-60页 |
4.6.1 应力测试原理及计算 | 第52-55页 |
4.6.2 监控截面、监测点布置及测试时间 | 第55-56页 |
4.6.3 应力测试数据分析及结果 | 第56-6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跨浦南高速2 | 第61-71页 |
5.1 零号块空间分析的必要性和现状 | 第61页 |
5.2 零号块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1-64页 |
5.3 零号块应力分析 | 第64-69页 |
5.3.1 最大悬臂施工状态下零号块应力分布情况 | 第64-67页 |
5.3.2 成桥使用状态下零号块应力分布情况 | 第67-69页 |
5.3.3 小结 | 第69页 |
5.4 零号块应力分析对裂缝分析的作用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