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力学论文--结构动力学论文

桥隧相连落石防护新型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桥隧相连结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棚洞受落石冲击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桥隧相连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6-20页
        1.3.1 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页
        1.3.3 研究方法第17页
        1.3.4 技术路线第17-19页
        1.3.5 创新点第19-20页
2 落石冲击计算方法与动力分析理论介绍第20-30页
    2.1 落石冲击力计算方法第20-23页
        2.1.1 Hertz接触理论第20-21页
        2.1.2 落石冲击力的经验计算方法第21-23页
    2.2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介绍第23-27页
        2.2.1 震度法第23-24页
        2.2.2 时程分析方法第24页
        2.2.3 反应谱法第24-26页
        2.2.4 各种抗震分析方法对比第26-27页
    2.3 ABAQUS中动力问题求解方法的选择第27-29页
        2.3.1 ABAQUS通用软件介绍第27-28页
        2.3.2 显式与隐式动力学的比较第28-29页
    2.4 小结第29-30页
3 缓冲层在落石冲击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第30-54页
    3.1 概述第30-31页
    3.2 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1-40页
        3.2.1 落石冲击棚洞结构模型第31-32页
        3.2.2 缓冲层选取第32-33页
        3.2.3 落石能级第33-34页
        3.2.4 材料力学模型及参数第34-40页
    3.3 不同缓冲层在落石冲击作用下的变形受力分析第40-46页
    3.4 复合缓冲层在不同能级落石冲击下的动力响应分析第46-49页
    3.5 棚洞结构在不同能级落石冲击下动力响应分析第49-52页
        3.5.1 棚洞顶板的变形及损伤分布第49-51页
        3.5.2 棚洞钢筋受力变形第51-52页
    3.6 小结第52-54页
4 桥隧相连落石防护新型结构在落石冲击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第54-78页
    4.1 概述第54-55页
    4.2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5-59页
        4.2.1 有限元模型第55-56页
        4.2.2 材料参数第56-57页
        4.2.3 落石作用点的设定第57页
        4.2.4 测点布置第57-58页
        4.2.5 落石附加冲击系数的定义第58-59页
    4.3 落石作用点对立柱竖向附加变形影响的分析第59-65页
        4.3.1 不同落石作用点下立柱的竖向附加位移比较第60-63页
        4.3.2 立柱竖向最大位移分析第63-65页
    4.4 落石作用点对各立柱附加轴力的影响分析第65-69页
        4.4.1 不同作用点下立柱底部的附加轴力比较第65-68页
        4.4.2 立柱轴力的控制断面应力分析第68-69页
    4.5 落石作用点对箱梁附加弯矩的影响分析第69-76页
        4.5.1 不同工况翼缘板的附加弯矩比较第70-74页
        4.5.2 翼缘板控制断面应力分析第74-76页
    4.6 小结第76-78页
5 桥隧相连落石防护新型结构在横向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分析第78-90页
    5.1 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第78-82页
        5.1.1 有限元数值模型第79-80页
        5.1.2 支座的简化处理第80-81页
        5.1.3 地震动的输入第81-82页
    5.2 横向地震作用下棚洞结构对桥梁墩顶位移的影响第82-83页
    5.3 横向地震作用下棚洞结构对桥梁墩内力的影响第83-86页
        5.3.1 棚洞结构对桥梁墩底弯矩的影响第84-85页
        5.3.2 棚洞结构对桥梁墩顶剪力的影响第85-86页
    5.4 棚洞结构对桥梁自振频率的影响分析第86-88页
    5.5 小结第88-9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0-92页
    6.1 结论第90-91页
    6.2 展望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6-9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城市街道景观中慢行设施设计应用研究
下一篇:细粒含量对粗—细粒混合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