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原子光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2.1 直接的原子吸收光谱法 | 第17页 |
1.2.2 间接的原子吸收光谱法 | 第17-19页 |
1.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药物分析中应用 | 第19-21页 |
1.3.1 直接的UV-VIS法 | 第19-20页 |
1.3.2 利用络合反应的UV-VIS法 | 第20页 |
1.3.3 利用显色反应的UV-VIS法 | 第20页 |
1.3.4 其他UV-VIS法 | 第20-21页 |
1.4 其他常用的光谱方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1.4.1 近红外光谱 | 第21页 |
1.4.2 荧光分析法 | 第21页 |
1.4.3 化学发光法 | 第21-22页 |
1.4.4 共振瑞利散射法 | 第22页 |
1.4.5 拉曼光谱 | 第22页 |
1.4.6 磷光分析法 | 第22-23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Cu~(2+)络合萃取FAAS法间接测定布洛芬 | 第24-33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仪器与试药 | 第24-25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2 药物与试剂 | 第25页 |
2.2.3 基本储备液的制备 | 第25页 |
2.3 实验方法与原理 | 第25-26页 |
2.3.1 方法 | 第25页 |
2.3.2 原理 | 第25-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2.4.1 金属离子的选择 | 第26页 |
2.4.2 萃取剂和萃取剂用量的选择 | 第26-27页 |
2.4.3 萃取时间的测定 | 第27页 |
2.4.4 Cu~(2+)溶液用量的选择 | 第27-28页 |
2.4.5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28页 |
2.4.6 反应时间的考察 | 第28-29页 |
2.4.7 酸碱度和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8 反应配比的测定及其稳定常数 | 第30页 |
2.4.9 布洛芬标准曲线、检出限和精密度 | 第30页 |
2.4.10 干扰实验 | 第30-31页 |
2.5 实际样品的应用 | 第31-32页 |
2.5.1 样品测定及回收实验 | 第31页 |
2.5.2 方法对照验证 | 第31-32页 |
2.6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Ni~(2+)络合萃取FAAS间接测定萘普生的研究 | 第33-40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仪器及试药 | 第33-34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3.2.2 药物和试剂 | 第33-34页 |
3.2.3 基本储备液的配制 | 第34页 |
3.3 实验方法及原理 | 第34-35页 |
3.3.1 方法 | 第34页 |
3.3.2 原理 | 第34-3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5-39页 |
3.4.1 金属离子的筛选 | 第35页 |
3.4.2 萃取剂的选择和用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3 萃取时间的优化 | 第36页 |
3.4.4 酸碱度的优化 | 第36页 |
3.4.5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6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37页 |
3.4.7 络合配比及其稳定常数 | 第37-38页 |
3.4.8 干扰测试 | 第38页 |
3.4.9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及方法稳定性 | 第38页 |
3.4.10 样品的测定 | 第38-39页 |
3.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Ni~(2+)介入的分子光谱法测定氨苄西林的研究 | 第40-51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4.2.1 实验仪器、药物和试剂 | 第40页 |
4.2.2 储备液的制备 | 第40-4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4.4.1 降解氨苄西林的条件 | 第41-42页 |
4.4.2 金属离子的筛选 | 第42页 |
4.4.3 吸收光谱图 | 第42-44页 |
4.4.4 氨水用量的优化 | 第44-45页 |
4.4.5 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5页 |
4.4.6 酸碱度的优化 | 第45-46页 |
4.4.7 优化试剂的加入顺序 | 第46页 |
4.4.8 稳定常数及反应机理 | 第46-49页 |
4.4.9 干扰实验 | 第49页 |
4.4.10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的测定 | 第49页 |
4.5 样品测定及回收实验 | 第49-50页 |
4.6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Cu~(2+)-羧甲司坦络合物的光谱特征及其分析应用 | 第51-61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5.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51-52页 |
5.2.2 实验试药 | 第52页 |
5.2.3 储备溶液的制备 | 第52页 |
5.2.4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5.3.1 络合金属离子筛选 | 第52-53页 |
5.3.2 吸收光谱 | 第53-54页 |
5.3.3 优化试剂加入顺序 | 第54页 |
5.3.4 氨水用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5.3.5 溶液酸碱度的优化 | 第55页 |
5.3.6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5-56页 |
5.3.7 干扰试验 | 第56-57页 |
5.3.8 络合物组成的测定及稳定常数 | 第57页 |
5.3.9 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57-59页 |
5.3.10 检出限和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59页 |
5.4 样品测定 | 第59-60页 |
5.4.1 样品含量测定 | 第59页 |
5.4.2 回收试验 | 第59-60页 |
5.5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Cu~(2+)-甲状腺素络合物光谱特征及其在分析中应用 | 第61-70页 |
6.1 引言 | 第61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6.2.1 仪器 | 第61-62页 |
6.2.2 药物与试剂 | 第62页 |
6.2.3 储备溶液的配置 | 第62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62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62-69页 |
6.4.1 金属离子的筛选 | 第62页 |
6.4.2 吸收光谱图 | 第62-64页 |
6.4.3 溶剂的选择、用量及溶解温度 | 第64-65页 |
6.4.4 酸碱度的优化 | 第65-66页 |
6.4.5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6页 |
6.4.6 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66-67页 |
6.4.7 试剂加入顺序的考察 | 第67页 |
6.4.8 配位稳定常数及反应机理 | 第67-68页 |
6.4.9 干扰实验 | 第68页 |
6.4.10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的测定 | 第68-69页 |
6.5 样品回收实验 | 第69页 |
6.6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