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锥形内肋换热管传热与流阻性能的数值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0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强化换热技术第10-11页
        1.1.1 强化换热的意义第10-11页
        1.1.2 强化传热新技术第11页
    1.2 强化换热理论第11-15页
        1.2.1 场协同强化传热第11-13页
        1.2.2 纵向涡强化传热第13-15页
    1.3 强化换热结构第15-20页
        1.3.1 壳程强化传热第16-17页
        1.3.2 管程强化传热第17-20页
    1.4 强化换热的评价指标第20-21页
    1.5 本文主要内容第21-22页
2 强化换热的数值研究方法第22-29页
    2.1 数值研究理论第22-25页
        2.1.1 数学模型第22页
        2.1.2 湍流模型第22-24页
        2.1.3 近壁面处理第24页
        2.1.4 边界条件第24-25页
    2.2 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验证第25-28页
        2.2.1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第25-26页
        2.2.2 网格独立性考核第26-27页
        2.2.3 实验值与模拟值对比第27-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顺排锥形内肋管传热单元性能的研究第29-48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第29-33页
        3.2.1 几何模型的建立第29-32页
        3.2.2 网格划分第32-33页
    3.3 单因素分析第33-43页
        3.3.1 肋深 e 对流动性能的影响第33-37页
        3.3.2 肋宽 a 对流动性能的影响第37-40页
        3.3.3 导程 p 对流动性能的影响第40-43页
    3.4 综合分析第43-47页
        3.4.1 温度场的对比第43-44页
        3.4.2 速度场的影响第44-45页
        3.4.3 局部对流换热系数第45页
        3.4.4 最优结构参数第45-47页
    3.5 本章小节第47-48页
4 交错锥形内肋管传热单元性能的研究第48-64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第48-49页
        4.2.1 模型建立第48-49页
        4.2.2 网格划分第49页
    4.3 单因素分析第49-58页
        4.3.1 肋深 e 对流动性能的影响第49-53页
        4.3.2 肋宽 a 对流动性能的影响第53-56页
        4.3.3 导程 p 对流动性能的影响第56-58页
    4.4 综合分析第58-60页
        4.4.1 温度场的对比第58-59页
        4.4.2 速度场的对比第59页
        4.4.3 局部对流换热系数第59-60页
        4.4.4 最优结构参数第60页
    4.5 顺排锥形内肋管与交错锥形内肋管的流动性能对比第60-63页
        4.5.1 场态分析第60-62页
        4.5.2 综合性能对比第62-63页
    4.6 本章小节第63-64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4-65页
    5.1 结论第64页
    5.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油机缸内离子电流检测系统开发及实验研究
下一篇:杨凌东苑小区改造方法与施工方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