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采伐曲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3页 | 
| 1 陆采生平与戏曲概况 | 第13-29页 | 
| 1.1 家世生平 | 第13-17页 | 
| 1.1.1 溯源求之—陆采的家世 | 第13-15页 | 
| 1.1.2 雕磨考之—陆采的生平 | 第15-17页 | 
| 1.2 曲学活动 | 第17-22页 | 
| 1.2.1 酒宴活动 | 第17-20页 | 
| 1.2.2 曲坛文友 | 第20-22页 | 
| 1.3 戏曲创作概况 | 第22-29页 | 
| 1.3.1 《明珠记》 | 第22-24页 | 
| 1.3.2 《怀香记》 | 第24-26页 | 
| 1.3.3 《南西厢记》 | 第26-27页 | 
| 1.3.4 三种散佚戏剧 | 第27-29页 | 
| 2 陆采戏剧的改编 | 第29-48页 | 
| 2.1 人物形象的改编 | 第32-39页 | 
| 2.1.1 《明珠记》与唐传奇《无双传》 | 第32-36页 | 
| 2.1.2 《陆西厢》与《王西厢》 | 第36-39页 | 
| 2.2 情节结构的改编 | 第39-43页 | 
| 2.2.1 《明珠记》与《无双传》 | 第39-41页 | 
| 2.2.2 《陆西厢》与《王西厢》 | 第41-43页 | 
| 2.3 主题思想的转变 | 第43-48页 | 
| 2.3.1 明中叶以情感人的言情论 | 第43-44页 | 
| 2.3.2 “情”欲的自觉颂扬 | 第44-46页 | 
| 2.3.3 “情”外的现实意义 | 第46-48页 | 
| 3 陆采戏曲的艺术形态 | 第48-71页 | 
| 3.1 曲牌体制 | 第48-56页 | 
| 3.1.1 北曲套数 | 第49页 | 
| 3.1.2 南曲联套 | 第49-51页 | 
| 3.1.3 南北合套 | 第51-56页 | 
| 3.2 剧本体制 | 第56-58页 | 
| 3.2.1 首出下场诗 | 第56-57页 | 
| 3.2.2 每出下场诗 | 第57-58页 | 
| 3.3 脚色体制 | 第58-64页 | 
| 3.3.1 脚色的分配 | 第58-62页 | 
| 3.3.2 脚色的兼扮 | 第62-64页 | 
| 3.4 结构安排 | 第64-67页 | 
| 3.5 语言特色 | 第67-71页 | 
| 结语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