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

二战后澳大利亚工党变革研究

中文摘要第13-17页
Abstract第17-21页
导论第22-40页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第22-25页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第25-33页
    三、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第33-37页
    四、内容结构与基本观点第37-38页
    五、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第38-40页
第一章 政党变革的基本理论第40-53页
    第一节 政党变革概念解析第40-44页
        一、政党变革的内涵界定第40-41页
        二、政党变革的核心要素第41-44页
    第二节 政党变革的影响因素第44-47页
        一、环境变化第44-45页
        二、领袖作用第45-46页
        三、目标引导第46页
        四、危机刺激第46-47页
    第三节 政党变革的分类第47-50页
        一、以政党变革的程度为标准第47-48页
        二、以政党变革的态度为标准第48页
        三、以政党变革的方式为标准第48-49页
        四、以政党变革的动因为标准第49-50页
    第四节 政党变革的评价指标第50-53页
        一、政党目标的维度第50-51页
        二、政党社会认同的维度第51页
        三、政党适应性的维度第51-53页
第二章 澳大利亚工党的历史考察(1949年前)第53-77页
    第一节 1949年前澳大利亚工党的生存环境第53-58页
        一、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第53-55页
        二、社会阶级结构两极分化第55-56页
        三、议会民主制渐趋完善第56-57页
        四、全社会充斥着种族主义狭隘思想第57-58页
    第二节 澳大利亚工党的成立及其在1949年前的发展第58-68页
        一、澳大利亚工党的成立第59-62页
        二、1949年前澳大利亚工党的发展第62-68页
    第三节 1949年前澳大利亚工党的主要特点第68-77页
        一、工党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第68-70页
        二、工党的组织体系封闭、保守而涣散第70-72页
        三、工党的政策主张极具阶级保护主义色彩第72-74页
        四、工党主要借助人力和报纸开展日常活动第74-77页
第三章 澳大利亚工党的第一轮变革(1949-1975年)第77-100页
    第一节 1949-1975年间澳大利亚工党的生存环境第77-82页
        一、澳大利亚经济稳定发展第77-79页
        二、新中间阶层初步形成第79-81页
        三、反社会主义运动高涨第81-82页
    第二节 澳大利亚工党因分裂而陷入生存危机第82-86页
        一、1955年工党的分裂第82-84页
        二、1949-1972年工党23年在野第84-86页
    第三节 以加强党的团结为主题的澳大利亚工党变革第86-96页
        一、通过确立民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调解思想分歧第86-88页
        二、通过组织内部权力的再分配平衡党内政治力量第88-90页
        三、通过重构阶级保护主义政策协调利益矛盾第90-95页
        四、通过调整同澳大利亚共产党的关系宣示政治立场第95-96页
    第四节 澳大利亚工党第一轮变革评析第96-100页
        一、工党的执政党地位得以复归第96-97页
        二、工党没有协调好各变革要素之间的关系第97-98页
        三、工党仍然具有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特征第98-100页
第四章 澳大利亚工党的第二轮变革(1975-1996年)第100-129页
    第一节 1975-1996年间澳大利亚工党的生存环境第100-107页
        一、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繁荣期结束第100-101页
        二、社会阶级呈现出了“橄榄形”结构第101-103页
        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开始流行第103-105页
        四、以绿党为代表的新兴政党在“选举市场”中异军突起第105-106页
        五、电视媒体成为了主要信息传播平台第106-107页
    第二节 澳大利亚工党因执政能力不足而陷入信任危机第107-110页
        一、工党执政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第108-109页
        二、1975-1983年工党8年在野第109-110页
    第三节 以执政能力建设为主题的澳大利亚工党变革第110-123页
        一、民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化第110-112页
        二、为党的政治实践提供组织上的支持第112-115页
        三、在进一步弱化阶级保护主义政策的同时开始关注新的政策议题第115-120页
        四、借助电视平台展示执政能力第120-123页
    第四节 澳大利亚工党第二轮变革评析第123-129页
        一、工党获得了13年连续执政时间第123-125页
        二、工党没有处理好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第125-127页
        三、工党从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向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的性质蜕变第127-129页
第五章 澳大利亚工党的第三轮变革(1996年至今)第129-158页
    第一节 1996年以来澳大利亚工党的生存环境第129-135页
        一、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第129-131页
        二、新中间阶层力量继续壮大第131-132页
        三、绿党等新兴政党的吸引力有增无减第132-133页
        四、网络新媒体为政治沟通提供了新平台第133-135页
    第二节 澳大利亚工党因意识形态“右转”而陷入身份危机第135-137页
        一、工党身份特征的丧失第135-136页
        二、1996-2007年工党11年在野第136-137页
    第三节 以塑造身份特征为主题的澳大利亚工党变革第137-153页
        一、确立了“第三条道路”的指导思想第137-140页
        二、以开放、民主为价值导向的组织建设第140-146页
        三、以平衡效率与公平为基本原则的政策调整第146-151页
        四、互联网在竞选活动中的充分运用第151-153页
    第四节 澳大利亚工党第三轮变革评析第153-158页
        一、工党获得了6年连续执政时间第153-154页
        二、工党在“第三条道路”上彷徨第154-156页
        三、工党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性质得到了强化第156-158页
第六章 对二战后澳大利亚工党变革的思考第158-174页
    第一节 澳大利亚工党变革的特征第158-162页
        一、工党的变革是在野困境下的被动行为第158-159页
        二、工党的变革是选举利益驱使下的实用主义行为第159-161页
        三、工党的变革是充满温和色彩的渐进行为第161-162页
    第二节 澳大利亚工党变革的结果第162-169页
        一、工党的首要目标间或得到实现,但“社会主义”目标却渐行渐远第162-164页
        二、工党一定程度上得到跨阶级支持,但在工人阶级中的支持率却严重下降第164-166页
        三、工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得到某些强化,但阶级利益代表功能却逐渐弱化第166-167页
        四、工党组织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但组织基础却出现松动第167-169页
    第三节 几点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第169-174页
        一、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政党变革的逻辑起点第169-170页
        二、处理好党的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政党变革的基本要求第170-171页
        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政党变革的重要任务第171-172页
        四、提升党的治国理政能力是政党变革的价值依归第172-174页
结束语第174-177页
附录第177-182页
图表第182-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201页
致谢第201-20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202-20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03页

论文共2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星形间苯二酚杯[4]芳烃超结构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下一篇:乳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与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