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7-10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2-16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2-13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12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12-13页 |
2.2 主要实验方法 | 第13-16页 |
2.2.1 细胞培养 | 第13页 |
2.2.2 基质胶侵袭实验 | 第13页 |
2.2.3 实时PCR | 第13页 |
2.2.4 Western印迹 | 第13页 |
2.2.5 免疫共沉淀 | 第13-14页 |
2.2.6 质粒转染和小干扰RNA | 第14页 |
2.2.7 免疫荧光染色 | 第14页 |
2.2.8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 | 第14页 |
2.2.9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 第14-15页 |
2.2.10 统计分析 | 第15-16页 |
3 结果 | 第16-28页 |
3.1 BHLHE40促进MCF-7细胞侵袭迁移 | 第16-20页 |
3.2 BHLHE40抑制CLDN1和CLDN4的转录,但并不影响其细胞内定位 | 第20页 |
3.3 BHLHE40依赖于SP1而不是通过E-box基序来抑制CLDN1的转录 | 第20-23页 |
3.4 SP1和BHLHE40与CLDN1启动子TSS上游-233?-61bp特异性基序相结合 | 第23-25页 |
3.5 BHLHE40依赖其△BHLH和△Orange结构域与SP1相互作用 | 第25-28页 |
4 讨论 | 第28-30页 |
5 结论 | 第30-31页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综述 | 第35-43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个人简历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