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藻类论文

基于能源油脂制备及沼液资源化的小球藻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缩略语英汉对照第10-11页
1 引言第11-2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相关研究进展第12-24页
        1.2.1 沼液特征及其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生物柴油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3 富油品系微藻的相关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4 微藻生物质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5 能源微藻的培养条件与技术及其研究现状第20-23页
            (1) 小球藻生长与油脂积累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第20-21页
            (2) 能源微藻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3) 废水处理耦合能源微藻养殖的研究现状第22-23页
        1.2.6 微藻油脂提取方法研究现状第23-24页
            (1) 预处理方法第23页
            (2) 油脂提取方法第23-24页
    1.3 尚未解决的学术及技术难题第24页
    1.4 研究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第24-27页
        1.4.1 研究内容第24页
        1.4.2 研究意义第24-25页
        1.4.3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25-26页
        1.4.4 技术路线第26-27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7-34页
    2.1 实验材料第27页
        2.1.1 实验藻种来源第27页
        2.1.2 沼液的来源及特征第27页
    2.2 实验条件的设定第27-30页
        2.2.1 沼液培养基稀释浓度的设定第27-28页
        2.2.2 沼液培养基pH值的设定第28页
        2.2.3 诺氟沙星的配置和添加第28页
        2.2.4 光合反应器的实验条件与实验设备第28-30页
    2.3 实验方法第30-34页
        2.3.1 微藻的扩培方法第30页
        2.3.2 实验条件下小球藻的培养方法第30-31页
        2.3.3 生物量测定方法第31页
        2.3.4 藻细胞收集方法第31页
        2.3.5 水质监测样品的收集方法第31页
        2.3.6 油脂提取方法第31-32页
        2.3.7 生物质干重、油脂含量、油脂产量和微藻比增长率计算方法第32-33页
        2.3.8 水质测定方法第33页
        2.3.9 数据处理方法第33-34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4-56页
    3.1 不同稀释浓度的沼液培养基对小球藻的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第34-39页
        3.1.1 不同稀释浓度的沼液培养基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第34-37页
        3.1.2 不同稀释浓度的沼液培养基对小球藻的生物量和油脂积累的影响第37-39页
        3.1.3 小结第39页
    3.2 不同初始pH对小球藻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第39-46页
        3.2.1 不同初始pH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第39-41页
        3.2.2 不同初始pH对小球藻生物量干重和油脂积累的影响第41-45页
        3.2.3 小球藻对pH的调节作用第45-46页
        3.2.4 小结第46页
    3.3 诺氟沙星对小球藻生长与油脂积累的影响第46-51页
        3.3.1 诺氟沙星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第46-48页
        3.3.2 不同浓度的诺氟沙星对小球藻的生物质干重和油脂积累的影响第48-50页
        3.3.3 小结第50-51页
    3.4 室内光合反应器的运行效果第51-55页
        3.4.1 光合反应器条件下小球藻的生长情况第51-52页
        3.4.2 光合反应器条件下小球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情况第52-53页
        3.4.3 光合反应器条件下小球藻对沼液的净化效果第53-54页
        3.4.4 小结第54-55页
    3.5 三种油脂提取方法效果的对比第55-56页
4 讨论与结论第56-59页
    4.1 影响小球藻生长和油脂产量的因素分析第56-57页
    4.2 诺氟沙星对小球藻的生长与油脂积累的影响机理第57-58页
    4.3 三种油脂提取效果差异的原因分析第58-59页
5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5.1 主要成果和结论第59页
    5.2 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阴离子型甜菜粕生物吸附剂的结构修饰和应用
下一篇:低温提取葛根素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