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绪论 | 第8-14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8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8-9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1-14页 |
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一) 谣言的界定 | 第14-15页 |
(二) 网络谣言的界定 | 第15-16页 |
三、“立二拆四”和“秦火火”所制造网络谣言的传播主体成因分析 | 第16-20页 |
(一) 造谣者成因分析——利益推动下的网络谣言的受益者 | 第16-17页 |
(二) 传谣者成因分析 | 第17-18页 |
(三) 信谣者成因分析 | 第18-20页 |
四、“立二拆四”和“秦火火”所制造网络谣言的特点分析 | 第20-22页 |
(一) 在内容上 | 第20页 |
(二) 在形式上 | 第20-22页 |
五、“立二拆四”和“秦火火”所制造谣言的传播途径及传播模式 | 第22-26页 |
(一) 传播途径 | 第22-23页 |
(二) 传播模式 | 第23-26页 |
六、网络谣言的传播效果及影响 | 第26-30页 |
(一) 网络谣言对个人的影响 | 第26页 |
(二) 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三) 网络谣言对企业和品牌的影响 | 第27页 |
(四) 网络谣言对政府机关的影响 | 第27-30页 |
七、网络谣言应对策略 | 第30-34页 |
(一) 严厉打击以经济为目的的不良网络传播 | 第31页 |
(二) 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 第31页 |
(三) 提升公众文化修养,提高谣言的鉴别能力 | 第31-32页 |
(四) 加大监管力度,贯彻网络实名制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