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标准模型简述和新物理模型 | 第12-25页 |
2.1 标准模型简述 | 第12-17页 |
2.1.1 标准模型的粒子谱 | 第12-14页 |
2.1.2 拉格朗日量 | 第14-15页 |
2.1.3 Higgs机制 | 第15-17页 |
2.2 新物理模型 | 第17-21页 |
2.2.1 标准模型无法解决的问题 | 第18-19页 |
2.2.2 新物理模型 | 第19-21页 |
2.3 对撞机物理 | 第21-25页 |
2.3.1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 第22-24页 |
2.3.2 国际直线对撞机(ILC) | 第24-25页 |
3 左右双希格斯模型(LRTH)简介 | 第25-34页 |
3.1 LRTH的基本理论 | 第25-26页 |
3.2 LRTH模型的拉格朗日量 | 第26-34页 |
3.2.1 Higgs场项和规范固定项的拉格朗日量 | 第26-29页 |
3.2.2 规范玻色子的拉格朗日量 | 第29-30页 |
3.2.3 鬼场项的拉格朗日量 | 第30-34页 |
3.3 总结 | 第34页 |
4 轻子味的改变过程γγ→(?)λ_j的唯象研究 | 第34-47页 |
4.1 轻子味破坏过程γγ→(?)λ_j的相关计算 | 第36-38页 |
4.1.1 γγ→(?)l_j过程的分布函数 | 第36页 |
4.1.2 γγ→(?)l_j过程的振幅 | 第36-38页 |
4.2 γγ→(?)l_j过程的数值计算 | 第38-46页 |
4.2.1 在标准模型背景下轻子味破坏过程 | 第40-41页 |
4.2.2 在W_H介导过程中m_(W_H)和m_(v_H)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41-42页 |
4.2.3 参数f,m_(φ),m_(W_H)和m_(V_H)对截面的影响 | 第42-46页 |
4.3 总结 | 第46-47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