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1.1 图论的起源 | 第7-8页 |
1.2 着色问题的起源发展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着色问题的起源发展 | 第8页 |
1.2.2 着色问题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结构 | 第9-1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1.3.3 文章结构 | 第10-11页 |
2 基本概念与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2.1 相关的基本概念 | 第11-14页 |
2.2 图的L(p,q)标号 | 第14-16页 |
2.2.1 图的L(p,q) 标号的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2.2.2 图的L(p,q) 标号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3 图的 2-距离着色 | 第16-18页 |
2.3.1 图的 2-距离着色的概念 | 第16页 |
2.3.2 图的 2-距离着色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若干非 Hamilton 图的 2-距离着色 | 第19-25页 |
3.1 预备知识 | 第19-20页 |
3.2 若干非 Hamilton 图的 2-距离着色 | 第20-2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4 平面图的 2-距离着色 | 第25-33页 |
4.1 预备知识 | 第25-26页 |
4.1.1 基本概念 | 第25页 |
4.1.2 符号说明 | 第25-26页 |
4.2 主要结果 | 第26-31页 |
4.2.1 最小反例图的结构性质 | 第26-28页 |
4.2.2 主要结果的证明 | 第28-3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33-35页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33页 |
5.2 本文创新之处 | 第33页 |
5.3 本文后续研究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附录 | 第40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