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轻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

预处理和冷轧量对Al-0.2Sc-0.02Yb-0.02Zr合金力学与电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引言第15-28页
    1.1 铝合金导线的发展第15-16页
    1.2 铝与铝合金第16-17页
    1.3 稀土微合金化第17-23页
        1.3.1 钪(Sc)对于铝合金的影响第17-19页
        1.3.2 锆(Zr)对于铝合金的影响第19-21页
        1.3.3 镱(Yb)对于铝合金的影响第21-22页
        1.3.4 稀土元素复合添加对于铝合金的影响第22-23页
    1.4 冷热加工及强化机理第23-25页
    1.5 前期工作第25-26页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6-28页
2 实验第28-33页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第28页
    2.2 合金熔炼及冷热加工第28-29页
    2.3 样品制备与测试第29-33页
        2.3.1 金相样品制备与金相观察第29-30页
        2.3.2 硬度样品制备与硬度测试第30-31页
        2.3.3 拉伸样品制备与室温拉伸实验第31页
        2.3.4 电阻试样制备与导电性能测试第31-33页
3 预处理和冷轧量对Al-0.2Sc-0.02Zr-0.02Yb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第33-54页
    3.1 均匀化态Al-0.2Sc-0.02Zr-0.02Yb合金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第33-35页
        3.1.1 合金金相观察第33页
        3.1.2 合金经不同温度时效1h后的硬度第33-35页
    3.2 冷轧+时效态Al-0.2Sc-0.02Zr-0.02Yb合金力学性能与冷轧真应变关系第35-40页
    3.3 均匀化+冷轧+峰时效态合金力学性能与冷轧真应变关系第40-43页
        3.3.1 均匀化+冷轧+峰时效态合金硬度与冷轧真应变关系第41-42页
        3.3.2 均匀化+冷轧+峰时效态合金拉伸性能与冷轧真应变关系第42-43页
    3.4 热挤+冷轧+峰时效态Al-0.2Sc-0.02Zr-0.02Yb合金力学性能与冷轧真应变关系第43-46页
        3.4.1 热挤+冷轧+峰时效态合金硬度与冷轧真应变关系第44-45页
        3.4.2 热挤+冷轧+峰时效态合金拉伸性能与冷轧真应变关系第45-46页
    3.5 峰时效+冷轧+峰时效态Al-0.2Sc-0.02Zr-0.02Yb合金力学性能与冷轧真应变关系第46-49页
        3.5.1 峰时效+冷轧+峰时效态合金硬度与冷轧真应变关系第47页
        3.5.2 峰时效+冷轧+峰时效态合金拉伸性能与冷轧真应变关系第47-49页
    3.6 冷热加工方式对Al-0.2Sc-0.02Zr-0.02Yb合金力学性能与冷轧真应变关系的影响第49-52页
        3.6.1 不同冷热加工方式下合金硬度与冷轧真应变关系的影响第49-50页
        3.6.2 不同冷热加工方式下合金拉伸性能与冷轧真应变关系的影响第50-52页
    3.7 小结第52-54页
4 预处理和冷轧量对Al-0.2Sc-0.02Zr-0.02Yb合金电学性能的影响第54-67页
    4.1 时效对均匀化态Al-0.2Sc-0.02Zr-0.02Yb合金电学性能的影响第54-55页
    4.2 冷轧+时效态Al-0.2Sc-0.02Zr-0.02Yb合金电学性能与冷轧真应变的关系第55-57页
    4.3 均匀化+冷轧+峰时效Al-0.2Sc-0.02Zr-0.02Yb合金电学性能与冷轧真应变的关系第57-58页
    4.4 热挤+冷轧+峰时效Al-0.2Sc-0.02Zr-0.02Yb合金电学性能与冷轧真应变的关系第58-60页
    4.5 峰时效+冷轧+峰时效Al-0.2Sc-0.02Zr-0.02Yb合金电学性能与冷轧真应变的关系第60-61页
    4.6 冷热处理方式及冷轧真应变对峰时效态Al-0.2Sc-0.02Zr-0.02Yb合金电学性能的影响第61-64页
    4.7 Al-0.2Sc-0.02Yb-0.02Zr合金综合性能与国家标准比较第64-65页
    4.8 小结第65-67页
5 结论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r、Zr/Sc对Al-Cu-Mg-Ag-Ti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后混合水射流喷丸对18CrNiMo7-6渗碳钢表层改性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