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厦门地铁一号线的施工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8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2 厦门地铁拟建过程和建设现状第16-17页
        1.1.3 课题研究意义第17-18页
    1.2 地铁工程安全现状第18-21页
        1.2.1 常见施工工法及特点第18-20页
        1.2.2 各地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现状第20-21页
    1.3 国内外关于地铁施工风险评价的研究第21-24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21-2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2-24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24-28页
        1.4.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4.2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第25-27页
        1.4.3 本文创新点第27-28页
第二章 地铁施工风险管理及评价体系建立第28-55页
    2.1 工程风险管理基本理论概述第28-31页
        2.1.1 工程风险的定义与分类第28页
        2.1.2 工程风险发生机理及特点第28-30页
        2.1.3 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第30-31页
    2.2 常见的地铁施工风险因素分析第31-35页
        2.2.1 工程自身特征第31-33页
        2.2.2 工程环境第33-34页
        2.2.3 技术水平第34-35页
        2.2.4 组织管理第35页
    2.3 常见的地铁施工事故分析第35-39页
        2.3.1 常见的事故类型第35-37页
        2.3.2 部分地区近十年地铁施工事故统计分析第37-39页
    2.4 评价系统的建立第39-54页
        2.4.1 风险辨识的原则与依据第40-41页
        2.4.2 风险辨识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1-44页
        2.4.3 风险评价标准第44-45页
        2.4.4 风险评价的方法运用第45-54页
    2.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厦门地铁一号线全线风险分析第55-64页
    3.1 厦门一号线地铁工程概况第55-57页
        3.1.1 线路概况第55-56页
        3.1.2 地质与水文条件第56-57页
    3.2 固有风险的分类初选第57-60页
        3.2.1 工程自身特征指标及等级划分第57-58页
        3.2.2 周围环境特征指标及等级划分第58-60页
    3.3 沿线各车站分类统计第60-63页
        3.3.1 车站固有风险归类第60-62页
        3.3.2 施工难点和典型站点选取第62-63页
    3.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风险预估与支护措施的影响分析第64-84页
    4.1 高殿站工程概况第64-66页
        4.1.1 站点结构概况第64-65页
        4.1.2 工程环境第65页
        4.1.3 开挖与支护方案第65-66页
    4.2 模型建立与计算第66-70页
        4.2.1 模型建立第66-69页
        4.2.2 参数选择第69-70页
        4.2.3 开挖工序第70页
    4.3 结果分析第70-83页
        4.3.1 各施工阶段的围护结构和地层变形规律第70-74页
        4.3.2 各因素对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的影响第74-83页
    4.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车站工程自身风险评价第84-112页
    5.1 车站风险辨识第84-89页
        5.1.1 失效状态指标的分解建立第84-87页
        5.1.2 风险因素指标建立第87-89页
    5.2 风险评价运用第89-109页
        5.2.1 建立风险指标的权重集及筛选第89-92页
        5.2.2 风险评价量值的确定第92-97页
        5.2.3 各施工阶段事故发生统计第97-101页
        5.2.4 失效状态的风险因素筛查第101-103页
        5.2.5 其他各阶段的“事故—失效状态—风险因素”结果分析第103-109页
    5.3 本章小结第109-112页
第六章 环境安全及影响风险评价第112-125页
    6.1 环境风险分类第112-114页
        6.1.1 环境安全风险第112页
        6.1.2 环境生态风险第112-114页
    6.2 周围建(构)筑物与地下管线的安全风险评价第114-118页
        6.2.1 研究指标建立第114-115页
        6.2.2 环境设施安全的风险评价第115-116页
        6.2.3 相应风险因素筛查第116-118页
    6.3 生态环境因素评价第118-124页
        6.3.1 评价指标和风险因素建立第118-122页
        6.3.2 环境生态风险评价第122-123页
        6.3.3 环境生态风险因素筛查第123-124页
    6.4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第七章 风险控制及应对措施第125-140页
    7.1 评价结果汇总第125-130页
        7.1.1 固有风险的安全性评述第125-127页
        7.1.2 风险综合评价结果评述第127-130页
    7.2 风险控制措施第130-137页
        7.2.1 风险分级管理第130页
        7.2.2 工程自身安全风险控制的具体技术措施第130-135页
        7.2.3 环境风险防护措施第135-137页
    7.3 集成监控预警系统第137-139页
    7.4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40-142页
    8.1 结论第140-141页
    8.2 展望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4页
附录第144-156页
致谢第156-157页
硕士攻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厦门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调查研究
下一篇:风景园林设计中可持续雨水管理措施的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