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程序瑕疵“指正判决”的辨明与矫正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3页 |
第一章 行政程序瑕疵“指正判决”的界定 | 第13-25页 |
第一节 行政程序和行政程序瑕疵的界定 | 第13-19页 |
一、行政程序的界定 | 第13-15页 |
二、行政程序瑕疵的界定 | 第15-19页 |
第二节 行政程序瑕疵“指正判决”的界定 | 第19-25页 |
一、“指正判决”的适用对象 | 第20-21页 |
二、“指正判决”的判决形式 | 第21页 |
三、“指正判决”的指正方式 | 第21-22页 |
四、“指正判决”的裁判理由 | 第22-24页 |
五、“指正判决”的法律依据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行政程序瑕疵“指正判决”的正当性阐释 | 第25-31页 |
第一节 “指正判决”的理论支撑 | 第25-28页 |
一、行政程序瑕疵法律后果多元化的需求 | 第25-27页 |
二、平衡行政程序公正与效率的需要 | 第27页 |
三、正确处理程序与实体关系的必要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指正判决”的现实意义 | 第28-31页 |
一、补充行政诉讼的合法性审查原则 | 第28-29页 |
二、保证行政行为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行政程序瑕疵“指正判决”的实证考察 | 第31-46页 |
第一节 “指正判决”的概况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指正判决”中行政程序瑕疵的表现形态 | 第32-41页 |
一、步骤瑕疵 | 第32-34页 |
二、顺序瑕疵 | 第34-35页 |
三、时间瑕疵 | 第35-36页 |
四、方式瑕疵 | 第36-41页 |
第三节 “指正判决”存在的问题 | 第41-46页 |
一、适用对象的认定标准不统一 | 第41-42页 |
二、说理不充分 | 第42-44页 |
三、法律依据不足 | 第44-45页 |
四、对行政主体缺乏拘束力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行政程序瑕疵“指正判决”的适用 | 第46-58页 |
第一节 对确认违法判决的适用理解 | 第46-52页 |
一、确认违法判决的适用特点 | 第46-47页 |
二、确认违法判决的适用条件 | 第47-52页 |
第二节 对“指正判决”的适用理解 | 第52-54页 |
一、被指正行政程序瑕疵的认定标准 | 第52-54页 |
二、“指正判决”的适用条件 | 第54页 |
第三节 两种判决的适用界限 | 第54-58页 |
一、“指正判决”适用顺位上的补充性 | 第54-55页 |
二、“指正判决”的适用举例 | 第55-58页 |
第五章 行政程序瑕疵“指正判决”的完善 | 第58-62页 |
第一节 强化“指正判决”的说理 | 第58页 |
第二节 增加“指正判决”的保障手段 | 第58-62页 |
一、责令行政主体采取补救措施 | 第59-60页 |
二、提出司法建议 | 第60页 |
三、加强行政内部监督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