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慈善可行性分析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8页 |
四、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传统慈善局限和网络慈善兴起 | 第20-32页 |
第一节 传统慈善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20-24页 |
一、传统慈善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二、传统慈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网络慈善兴起 | 第24-31页 |
一、网络慈善定义 | 第24-25页 |
二、网络慈善的兴起 | 第25-28页 |
三、网络慈善优势 | 第28-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网络慈善的结构与过程分析 | 第32-39页 |
第一节 网络慈善的结构分析 | 第32-34页 |
一、结构功能主义和网络慈善结构 | 第32-33页 |
二、网络慈善行为的功能分析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网络慈善主体之间的互动 | 第34-38页 |
一、网络慈善中的行为主体分析 | 第34-35页 |
二、基于主体互动形式的分类 | 第35-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网络慈善可行性的理论研究 | 第39-50页 |
第一节 网络慈善问题和评估 | 第39-41页 |
一、我国网络慈善的公信力不足 | 第39-40页 |
二、我国网络慈善组织人员专业服务不够 | 第40页 |
三、我国网络慈善的监管不力 | 第40-41页 |
四、对网络慈善的评估 | 第41页 |
第二节 网络慈善可行性理论研究 | 第41-48页 |
一、慈善经济的可行性 | 第41-42页 |
二、慈善技术的可行性 | 第42-43页 |
三、慈善法律的可行性 | 第43-44页 |
四、慈善意识的可行性 | 第44-47页 |
五、慈善监督的可行性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网络慈善的案例分析 | 第50-60页 |
第一节 “网民主动型”——以微信、微博为例 | 第50-54页 |
一、以微信为例的网民主动型可行性分析 | 第50-52页 |
二、以微博为例的网民主动型可行性分析 | 第52-54页 |
第二节 “慈善组织主导型”——以腾讯基金会为例 | 第54-57页 |
一、腾讯基金会简介和动力机制 | 第54-55页 |
二、腾讯基金会的运行过程和可行性分析 | 第55-57页 |
第三节 “政府引导型”——以汶川地震为例 | 第57-59页 |
一、汶川地震慈善行为动力机制 | 第57页 |
二、汶川地震慈善行为运行过程 | 第57-58页 |
三、汶川地震慈善行为可行性分析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