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越权担保行为之效力判定--以非关联担保为对象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一、越权担保效力规则之立法沿革 | 第15-20页 |
(一) 旧公司法对越权担保行为的绝对禁止 | 第15-16页 |
(二) 合同法、担保法解释确立表见代表规则 | 第16-17页 |
(三) 新公司法引发关于“决议”的纷争 | 第17-18页 |
(四) 民法总则对于表见代表规则的再确认 | 第18-20页 |
二、越权担保效力规则之路径分歧 | 第20-26页 |
(一) 公司法路径 | 第20-22页 |
(二) 合同法路径 | 第22-26页 |
三、越权担保效力规则之整体反思 | 第26-34页 |
(一) 公司法的定位难题 | 第26-30页 |
1. 定位差异造成路径分歧 | 第26-27页 |
2. 公司法路径妥当性存疑 | 第27-28页 |
3. 合同法路径全面性欠妥 | 第28-30页 |
(二) 多主体的利益失衡 | 第30-33页 |
1. 外观原则绝对化导致债权人偏向 | 第31-32页 |
2. 担保法立法目的偏重债权人利益 | 第32-33页 |
3. 公司法承担平衡各方利益之重任 | 第33页 |
(三) 有关善意的立法疏漏 | 第33-34页 |
四、越权担保效力规则之路径选择 | 第34-37页 |
(一) 公司法的功能定位 | 第34-35页 |
(二) 合同法路径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 第35-37页 |
五、合同法路径下效力规则之完善 | 第37-45页 |
(一) 应避免债权人利益的绝对偏重 | 第37-39页 |
1. 现实原因 | 第37页 |
2. 制度原因 | 第37-38页 |
3. 法理原因 | 第38-39页 |
(二) 应建立相对人善意的认定标准 | 第39-43页 |
1. 肯定说 | 第39-40页 |
2. 否定说 | 第40页 |
3. 本文观点 | 第40-43页 |
(三) 相对人非善意时应适用无权代理规则 | 第43-45页 |
1. 适用无权代理规则的合理性 | 第43-44页 |
2. 具体规范 | 第44-45页 |
六、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