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廊桥的类型和特点 | 第10-15页 |
1.2.1 廊桥的类型 | 第10-15页 |
1.2.2 廊桥的特点 | 第15页 |
1.3 桥梁与建筑组合结构体系 | 第15-18页 |
1.3.1 桥梁与建筑组合结构体系的产生 | 第16-17页 |
1.3.2 建筑与桥梁组合结构体系的结构特点 | 第17-18页 |
1.4 问题的提出 | 第18页 |
1.5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7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桥梁震害及桥梁抗震理论分析方法 | 第21-29页 |
2.1 桥梁的震害 | 第21-25页 |
2.1.1 上部结构的震害 | 第21-22页 |
2.1.2 支座的震害 | 第22-23页 |
2.1.3 下部结构的震害 | 第23-24页 |
2.1.4 基础的震害 | 第24-25页 |
2.2 桥梁抗震理论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2.2.1 静力法 | 第25-26页 |
2.2.2 动力反应谱法 | 第26页 |
2.2.3 动态时程分析法 | 第26-27页 |
2.3 各地震分析方法对比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桥梁工程背景与模型建立 | 第29-35页 |
3.1 大桥工程概况 | 第29-31页 |
3.1.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9-31页 |
3.1.2 采用规范、分析软件 | 第31页 |
3.2 模型的建立 | 第31-34页 |
3.2.1 桥墩的模拟 | 第32页 |
3.2.2 拱圈的模拟 | 第32页 |
3.2.3 填土的模拟 | 第32-33页 |
3.2.4 桥面板的模拟 | 第33页 |
3.2.5 建筑柱的模拟 | 第33页 |
3.2.6 建筑主、次梁的模拟 | 第33-34页 |
3.2.7 非承重构件质量模拟 | 第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桥梁与建筑共同作用体系反应谱分析 | 第35-72页 |
4.1 自振特性分析理论基础 | 第35页 |
4.2 反应谱的基本理论 | 第35-36页 |
4.3 廊桥的反应谱分析 | 第36-52页 |
4.3.1 反应谱分析的地震动输入 | 第36-38页 |
4.3.2 反应谱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8-52页 |
4.4 E2地震作用下抗震验算 | 第52-54页 |
4.5 房屋结构与桥梁共同作用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54-60页 |
4.6 上部房屋结构的结构形式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60-65页 |
4.7 上部房屋结构伸缩缝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65-7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桥梁与建筑共同作用体系的时程分析 | 第72-80页 |
5.1 时程波的选取 | 第72-73页 |
5.2 时程分析结果 | 第73-7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