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6-21页 |
2.1 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 | 第16-17页 |
2.1.1 联防联控制度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的概念 | 第16页 |
2.1.3 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2.2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2.2.1 政府环境责任理论 | 第17页 |
2.2.2 物物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2.2.3 相邻环境关系理论 | 第18页 |
2.2.4 法的价值理论 | 第18页 |
2.3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18-21页 |
2.3.1 协调发展原则 | 第18-19页 |
2.3.2 区域协作与属地管理相结合原则 | 第19页 |
2.3.3 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统一原则 | 第19页 |
2.3.4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21-28页 |
3.1 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的现状 | 第21-23页 |
3.1.1 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发展历程及法律规定 | 第21-22页 |
3.1.2 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的区域实践 | 第22-23页 |
3.2 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3.2.1 基本原则不明确 | 第23-24页 |
3.2.2 法律规定可操作性差 | 第24页 |
3.2.3 合作模式不完善 | 第24-25页 |
3.2.4 联防联控各方责任不明确 | 第25页 |
3.2.5 利益补偿制度缺失 | 第25-26页 |
3.2.6 缺乏约束机制 | 第26页 |
3.3 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问题的成因 | 第26-28页 |
3.3.1 政府治理理念落后 | 第26-27页 |
3.3.2 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27页 |
3.3.3 地区利益冲突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治理的国外经验 | 第28-33页 |
4.1 美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治理经验 | 第28-29页 |
4.1.1 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 | 第28页 |
4.1.2 组建区域治理机构 | 第28-29页 |
4.1.3 采用均衡责任机制 | 第29页 |
4.2 欧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治理经验 | 第29-31页 |
4.2.1 签署国际条约并制定法规 | 第29-30页 |
4.2.2 注重利益协调 | 第30页 |
4.2.3 建立约束机制 | 第30-31页 |
4.3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3页 |
4.3.1 完善联防联控法律制度 | 第31页 |
4.3.2 设立跨区域管理机构 | 第31-32页 |
4.3.3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 第32-33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的思考 | 第33-38页 |
5.1 明确基本原则 | 第33页 |
5.2 联防联控制度具体化 | 第33-34页 |
5.3 完善合作模式 | 第34-35页 |
5.4 合理分配联防联控各方责任 | 第35-36页 |
5.5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 第36页 |
5.6 实行区域限批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