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s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中国的讼师与西方的律师 | 第9-17页 |
(一) 中国的讼师 | 第9-14页 |
1. 讼师的源流 | 第9-10页 |
2. 讼师的成因 | 第10-12页 |
3. 讼师的非法性 | 第12-14页 |
(二) 西方的律师 | 第14-15页 |
(三) 讼师与律师的差别 | 第15-17页 |
二、 清末修订律师法的时代背景 | 第17-27页 |
(一) 清末的历史简况 | 第17-19页 |
(二) 领事裁判权与律师制度 | 第19-22页 |
1. 领事裁判权的确立 | 第19-20页 |
2. 与领事裁判权相伴的律师制度 | 第20-22页 |
(三) 租界地的外国律师 | 第22-25页 |
1. 租界地外国律师职业群体概况 | 第22-23页 |
2. 租界律师的影响 | 第23-25页 |
(四) 清末引进律师制度的内在动因 | 第25-27页 |
三、 清末律师法的修订与内容解读 | 第27-50页 |
(一) 对律师制度的思想认识 | 第27-31页 |
1. 律师制度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 第27-29页 |
2. 一份奏折的设想 | 第29-31页 |
(二) 《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中的律师制度及引发的争议 | 第31-36页 |
1. 律师制度 | 第31-33页 |
2. 律师制度引发的争议 | 第33-36页 |
(三) 《审判厅试办章程》与《法院编制法》中的律师制度 | 第36-40页 |
1. 《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中的代理与代诉制度 | 第37-38页 |
2. 《法院编制法》中的律师制度 | 第38-40页 |
(四) 《民事诉讼律》与《刑事诉讼律》中的律师制度 | 第40-50页 |
1. 两大诉讼法草案的拟定 | 第40-41页 |
2. 《民事诉讼律》中的律师制度 | 第41-48页 |
3. 《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中的律师制度 | 第48-50页 |
四、 清末律师法总体评议 | 第50-57页 |
(一) 清末律师法的多重意义 | 第50-54页 |
(二) 对学界关于清末律师法评论的检讨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