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卫道与变通之间—清流派屠仁守思想研究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三)主要资料及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四)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屠仁守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 第15-19页 |
| (一)社会环境:同光年间 | 第15页 |
| (二)家族背景:世代官宦 | 第15-16页 |
| (三)屠仁守生平及思想发展过程 | 第16-19页 |
| 第三章 屠仁守思想的体现 | 第19-45页 |
| (一)卫道思想的体现 | 第19-32页 |
| 1.内圣外王、固本图治 | 第19-23页 |
| 2.改革弊政、肃整纲纪 | 第23-29页 |
| 3.坚决抗法、更图自强 | 第29-31页 |
| 4.仁政恤民、保民利民 | 第31-32页 |
| (二)变通思想的体现 | 第32-45页 |
| 1.通功易事、支持“维新” | 第33-36页 |
| 2.建设铁路、起衰振弱 | 第36-40页 |
| 3.实践西学、更章扩学 | 第40-45页 |
| 第四章 屠仁守思想的内涵与特性评析 | 第45-50页 |
| (一)屠仁守思想的内涵 | 第45-48页 |
| 1.自强保国的目标 | 第45-46页 |
| 2.自强保国的途径 | 第46-48页 |
| (二)屠仁守思想的特性 | 第48-50页 |
| 1.卫与变的特性 | 第48-49页 |
| 2.清流和教化的特性 | 第49页 |
| 3.前瞻性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作者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