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废弃耐火材料 | 第16页 |
1.2.1 废弃耐火材料概述 | 第16页 |
1.2.2 废弃耐火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 第16页 |
1.3 透水路面砖概述 | 第16-19页 |
1.3.1 透水路面砖概念 | 第16-17页 |
1.3.2 透水路面砖分类 | 第17页 |
1.3.3 烧结透水路面砖造孔方法论述 | 第17-19页 |
1.4 国内外透水路面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1 国外透水路面砖发展概况 | 第19-20页 |
1.4.2 国内透水路面砖发展概况 | 第20-21页 |
1.5 本课题的提出 | 第21-24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 第24-40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4-27页 |
2.1.1 废弃耐火材料 | 第24-25页 |
2.1.2 高岭土 | 第25页 |
2.1.3 石英 | 第25页 |
2.1.4 硼砂 | 第25-26页 |
2.1.5 硼酸 | 第26页 |
2.1.6 工业碳酸钾 | 第26页 |
2.1.7 工业碳酸锶 | 第26-27页 |
2.1.8 粉煤灰陶粒 | 第27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2.3 实验主要工艺流程 | 第28-30页 |
2.3.1 基层材料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2 面层材料的制备 | 第29页 |
2.3.3 工艺优点 | 第29-30页 |
2.4 性能测试 | 第30-40页 |
2.4.1 硬度测试 | 第30-31页 |
2.4.2 透水性能测试 | 第31-33页 |
2.4.3 抗折强度测试 | 第33-35页 |
2.4.4 抗压强度测试 | 第35-36页 |
2.4.5 熔点测试 | 第36页 |
2.4.6 冻融性能试验 | 第36-37页 |
2.4.7 孔隙率测试 | 第37页 |
2.4.8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7-38页 |
2.4.9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 第38-40页 |
第三章 低温高强釉的制备及微观结构分析 | 第40-52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釉的制备流程 | 第41-43页 |
3.3 结果讨论 | 第43-49页 |
3.3.1 釉配方熔融温度 | 第43-45页 |
3.3.2 低温釉的烧结机理 | 第45页 |
3.3.3 釉块维氏硬度 | 第45-47页 |
3.3.4 釉块抗折强度 | 第47页 |
3.3.5 釉料性能正交分析 | 第47-49页 |
3.4 微观结构分析 | 第49-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固废基透水路面砖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 第52-72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固废基透水路面砖的制备 | 第53-54页 |
4.3 工艺参数对透水路面砖性能的影响 | 第54-66页 |
4.3.1 颗粒粒径对固废基透水路面砖透水系数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2 成型压力对固废基透水路面砖透水系数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56-59页 |
4.3.3 釉料添加量对固废基透水路面砖透水系数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59-61页 |
4.3.4 烧结温度对固废基透水路面砖透水系数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61-64页 |
4.3.5 保温时间对固废基透水路面砖透水系数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64-66页 |
4.4 面层材料工艺条件的选择 | 第66-70页 |
4.4.1 正交试验表头的设计 | 第66-67页 |
4.4.2 正交实验分析 | 第67-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固废基透水路面砖抗冻融性能的研究 | 第72-82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透水路面砖冻融破坏的研究 | 第72-74页 |
5.2.1 透水路面砖冻融破坏产生的条件 | 第72-73页 |
5.2.2 透水路面砖冻融破坏机理 | 第73页 |
5.2.3 透水路面砖抗冻性的主要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5.3 固废基透水路面砖冻融实验 | 第74-77页 |
5.3.1 固废基透水路面砖冻融实验前后质量的变化 | 第74-75页 |
5.3.2 固废基透水路面砖冻融实验前后强度的变化 | 第75-76页 |
5.3.3 固废基透水路面砖冻融实验前后结构的变化 | 第76-77页 |
5.4 固废基透水路面砖抗冻融性能影响 | 第77-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6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