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背景和写作源起 | 第9页 |
二.唐寅绘画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唐寅及其生活的时代 | 第13-20页 |
一、明中期的社会变化情境 | 第13-15页 |
二、明中期江南地区的社会文化风气 | 第15-18页 |
三、唐寅简介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三位学者的中国绘画研究立场分析 | 第20-35页 |
一、对“文人”与“文人画”的看法 | 第20-25页 |
1.江兆申——秉承传统,不随风动 | 第20-22页 |
2.高居翰——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绘画衰落的原因分析 | 第22-23页 |
3.徐建融——“文人”与“文人画”的批判 | 第23-25页 |
二、对“书画同源”、“诗画一律”的看法 | 第25-29页 |
1.江兆申——认可与推崇 | 第26-27页 |
2.高居翰——批判性考量 | 第27-28页 |
3.徐建融——从“诗”“画”差异批判文人画 | 第28-29页 |
三、三位学者的基本治学方法 | 第29-35页 |
1.江兆申——以史料为据的谨慎而开放的态度 | 第29-31页 |
2.高居翰——以新理论视角解读出的新观点 | 第31-32页 |
3.徐建融——以研究者创作感悟为分析理路 | 第32-35页 |
第三章 三位学者的唐寅研究特点分析 | 第35-62页 |
一、江兆申 | 第35-45页 |
1.以人生为中心的全维度研究 | 第35-36页 |
2.立足史料的综合把握法 | 第36-41页 |
2.1 多类史料的整合研究 | 第36-37页 |
2.2 发现疑点与大胆解读 | 第37-39页 |
2.3 从写作规范与情境的关系中分析 | 第39-41页 |
3.结合作品进行例证比较 | 第41-42页 |
4.运用传统研究法——从题诗、书法、印章确定时间与真伪 | 第42-45页 |
二、高居翰 | 第45-53页 |
1.作品的视觉研究方法——内向观 | 第45-48页 |
1.1 从作品图像出发——对文人画的话语秩序提出质疑 | 第45-47页 |
1.2 重视图像的基础价值与传播作用 | 第47-48页 |
2.风格的社会学解读——外向观 | 第48-52页 |
3.图像意义的符号学阐释 | 第52-53页 |
三、徐建融 | 第53-62页 |
1.从美学范畴入手的解读 | 第53-58页 |
1.1 “道”与“荒诞” | 第54-55页 |
1.2 “荒诞”与“智” | 第55页 |
1.3 从心理学角度的解读 | 第55-57页 |
1.4 从阳明心学的影响解读批评 | 第57-58页 |
2.用“世俗化”解读唐寅 | 第58-62页 |
2.1 从历史线索中的阐释 | 第58-59页 |
2.2 从题材分类学角度的把握 | 第59页 |
2.3 从意境的角度的解释 | 第59-60页 |
2.4 从经济角度的分析 | 第60-62页 |
第四章 三位学者对唐寅作品视觉形式研究的比较 | 第62-69页 |
一、对画面的视觉经验描述 | 第62-65页 |
二、对画面视觉特征的解读方式 | 第65-69页 |
第五章 对三位学者唐寅研究的批判 | 第69-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注释 | 第76-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