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酶提子实体多糖的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24页 |
1.1 双孢菇 | 第13-14页 |
1.1.1 形态特征 | 第13页 |
1.1.2 双孢菇的分布 | 第13页 |
1.1.3 生长条件 | 第13-14页 |
1.1.4 营养价值 | 第14页 |
1.2 食用菌多糖 | 第14-22页 |
1.2.1 简介 | 第14-15页 |
1.2.2 提取方法 | 第15-16页 |
1.2.3 分离纯化 | 第16-18页 |
1.2.3.1 去蛋白 | 第16-17页 |
1.2.3.2 去色素 | 第17-18页 |
1.2.3.3 纯化 | 第18页 |
1.2.4 结构分析技术 | 第18-19页 |
1.2.5 生物活性 | 第19-22页 |
1.2.5.1 抗氧化作用 | 第19-21页 |
1.2.5.2 抗衰老作用 | 第21页 |
1.2.5.3 提高免疫力 | 第21页 |
1.2.5.4 抗肿瘤作用 | 第21页 |
1.2.5.5 抗病毒作用 | 第21-22页 |
1.2.5.6 降血脂、降血糖作用 | 第22页 |
1.2.5.7 保肝护肾作用 | 第22页 |
1.2.5.8 其它作用 | 第22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2.1 主要材料 | 第24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2.3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25-34页 |
2.4.1 双孢菇酶提子实体多糖 | 第25页 |
2.4.2 多糖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2.4.3 EnFBP单因素试验 | 第26-27页 |
2.4.4 响应面法优化EnFBP提取条件 | 第27页 |
2.4.5 EnFBP分离纯化 | 第27-28页 |
2.4.5.1 去蛋白 | 第27页 |
2.4.5.2 去色素 | 第27-28页 |
2.4.6 EnFBP组分分离纯化 | 第28页 |
2.4.7 EnFBP结构分析:气相色谱法 | 第28-30页 |
2.4.8 EnFBP及其组分体外抗氧化 | 第30-31页 |
2.4.8.1 羟基自由基(·OH)测定 | 第30页 |
2.4.8.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第30页 |
2.4.8.3 还原力测定 | 第30-31页 |
2.4.8.4 铁离子螯合力测定 | 第31页 |
2.4.9 抗衰老活性 | 第31-34页 |
2.4.9.1 动物试验 | 第31-32页 |
2.4.9.2 血清学指标检测 | 第32页 |
2.4.9.3 SOD活性测定 | 第32页 |
2.4.9.4 GSH-Px活性测定 | 第32-33页 |
2.4.9.5 CAT活性测定 | 第33页 |
2.4.9.6 MDA含量测定 | 第33页 |
2.4.9.7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7页 |
3.1 EnFBP提取优化 | 第34-38页 |
3.1.1 EnFBP单因素试验 | 第34-36页 |
3.1.2 EnFBP响应面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3.2 EnFBP分离纯化 | 第38-39页 |
3.3 EnFBP结构分析 | 第39-41页 |
3.3.1 单糖混标气相色谱图 | 第39页 |
3.3.2 气相色谱及分析 | 第39-41页 |
3.4 EnFBP及其组分体外抗氧化活性 | 第41-43页 |
3.5 EnFBP及其组分抗衰老活性 | 第43-57页 |
3.5.1 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3-46页 |
3.5.2 抗衰老活性 | 第46-54页 |
3.5.2.1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46-48页 |
3.5.2.2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 第48-50页 |
3.5.2.3 过氧化氢酶 | 第50-52页 |
3.5.2.4 丙二醛 | 第52-54页 |
3.5.3 对衰老小鼠肝脏损伤修复的影响 | 第54-55页 |
3.5.4 对衰老小鼠肾脏损伤修复的影响 | 第55-56页 |
3.5.5 对衰老小鼠脑损伤修复的影响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59页 |
4.1 双孢菇酶提子实体多糖的优点 | 第57页 |
4.2 双孢菇酶提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57页 |
4.3 双孢菇酶提子实体多糖的结构分析 | 第57页 |
4.4 双孢菇酶提子实体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 第57-58页 |
4.5 双孢菇酶提子实体多糖的抗衰老能力 | 第58页 |
4.6 下一步工作 | 第58-59页 |
5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