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一)《民法通则》前期对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民法通则》后期对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本文研究范围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我国不当得利案例的统计与问题发现 | 第14-23页 |
第一节 统计分析问题的缘起 | 第14-15页 |
一、不当得利规则简约导致的理论依赖性 | 第14页 |
二、不当得利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可能出现的几类问题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数据来源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第三节 总体性数据统计分析 | 第16-19页 |
一、不当得利类型论“渗透”到实践上 | 第17-18页 |
二、“利”的性质呈现单一性 | 第18页 |
三、不当得利案件的高上诉率 | 第18-19页 |
第四节 分类数据统计分析 | 第19-22页 |
一、混淆不当得利与其他请求权 | 第19-20页 |
二、证明责任分配混乱现象 | 第20-21页 |
三、不当得利的返还无规则性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关系 | 第23-33页 |
第一节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关系相关理论 | 第23-28页 |
一、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所有物返还请求权 | 第23-24页 |
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合同上请求权 | 第24-26页 |
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无因管理请求权 | 第26-27页 |
四、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实践中对不当得利与其他请求权关系认识错误 | 第28-32页 |
一、存在合同履行请求权却适用了不当得利 | 第28-29页 |
二、构成无因管理却适用了不当得利 | 第29-31页 |
三、与侵权损害发生竞合情况下排除了不当得利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不当得利证明责任分配 | 第33-41页 |
第一节 不当得利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缺乏统一 | 第33-35页 |
一、同一类型案件举证责任分配不统一 | 第33-34页 |
二、一审和二审举证责任分配不一致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对不当得利证明责任分配的理论争议 | 第35-39页 |
一、理论上的争议 | 第35-37页 |
二、本文观点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不当得利的返还 | 第41-52页 |
第一节 关于不当得利返还的相关理论 | 第41-46页 |
一、特殊情形下应当排除不当得利返还 | 第41-42页 |
二、区分善意受益人和恶意受益人异其返还范围 | 第42-46页 |
第二节 实践中的不当得利返还 | 第46-51页 |
一、排除不当得利返还的情形未统一 | 第46-47页 |
二、大多数判决未区分受益人的善意恶意 | 第47-48页 |
三、以受损人的过失减轻受益人的返还责任 | 第48-49页 |
四、利息计算时点和适用利率未统一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对完善我国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制度的建议 | 第52-62页 |
第一节 我国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制度存在的不足 | 第52-56页 |
一、立法对不当得利返还的规定存在缺陷 | 第52-54页 |
二、我国理论界没有统一的证明责任分配理论 | 第54页 |
三、我国司法实践对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存在错误认识 | 第54-56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制度的建议 | 第56-61页 |
一、立法上应当完善不当得利返还规则 | 第56-58页 |
二、建立统一的证明责任分配理论 | 第58-59页 |
三、实践应当树立对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正确认识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