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立题依据 | 第10-22页 |
1 古代医家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名的认识 | 第10页 |
2 发病机理 | 第10-13页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第10-12页 |
2.2 西医病因病理 | 第12-13页 |
3 中医治疗 | 第13-21页 |
3.1 中医内治法 | 第13-17页 |
3.2 中医外治法 | 第17-19页 |
3.3 内外合治 | 第19-20页 |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20-21页 |
3.5 其他治疗方法 | 第21页 |
4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第22-40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1.1 文献检索 | 第22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2页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第22-23页 |
1.4 规范名词术语 | 第23-24页 |
1.5 分析软件 | 第24页 |
1.6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2 结果 | 第25-40页 |
2.1 文献部分 | 第25-27页 |
2.2 证候部分 | 第27-29页 |
2.3 中药部分 | 第29-40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0-46页 |
1 文献研究趋势分析 | 第40页 |
2 证型分布特点 | 第40页 |
3 证素分布 | 第40-41页 |
4 用药规律分析,脾虚湿盛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 | 第41-43页 |
5 温运中焦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法 | 第43-45页 |
6 不足之处 | 第45-46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