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2-16页 |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第12-13页 |
2.1.1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2.1.2 排除标准 | 第12-13页 |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13页 |
2.2.1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13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13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3.1 研究对象资料收集 | 第13-14页 |
2.3.2 标本收集 | 第14页 |
2.3.3 ELISA方法(间接法)检测血清雌二醇及睾酮浓度 | 第14-15页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16-20页 |
3.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第16-17页 |
3.2 血清E_2、T比较 | 第17-19页 |
3.2.1 男性两组血清E_2、T比较 | 第17-18页 |
3.2.2 女性两组血清E_2、T比较 | 第18-19页 |
3.3 E_2水平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 第19页 |
3.4 T水平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 第19页 |
3.5 裂孔组与对照组E2水平比较 | 第19-20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0-24页 |
4.1 特发性黄斑裂孔 | 第20页 |
4.2 雌二醇与睾酮 | 第20-21页 |
4.2.1 雌二醇 | 第20-21页 |
4.2.2 睾酮 | 第21页 |
4.3 雌二醇、睾酮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相关性 | 第21-24页 |
4.3.1 雌二醇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相关性 | 第21-23页 |
4.3.2 睾酮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相关性 | 第23-2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4-25页 |
5.1 结论 | 第24页 |
5.2 展望 | 第24-25页 |
致谢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29-30页 |
综述 | 第30-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