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1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9-10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2.1 森林碳收支主要过程的估算方法 | 第11-12页 |
2.1.1 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 | 第11-12页 |
2.1.2 森林土壤碳通量的主要研究 | 第12页 |
2.2 非线性同归模型 | 第12-18页 |
2.2.1 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应用 | 第12-14页 |
2.2.2 非线性回归拟合方法 | 第14-16页 |
2.2.3 拟合效果的度量 | 第16-18页 |
3 考虑环境限制因子的黑松生长Logistic模型 | 第18-32页 |
3.1 基于经典的Logistic方程的黑松固碳方程 | 第18-24页 |
3.1.1 研究区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3.1.2 黑松固碳方程的参数估计及应用 | 第19-24页 |
3.2 改进的Logistic方程的黑松固碳方程 | 第24-32页 |
3.2.1 改进的概念模型 | 第24-25页 |
3.2.2 土壤环境因子数据来源 | 第25-26页 |
3.2.3 土壤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第26-31页 |
3.2.4 模型参数估计 | 第31-32页 |
4 基于非线性回归方法的土壤碳通量模型参数估计 | 第32-39页 |
4.1 土壤碳通量的非线性回归模型 | 第32-33页 |
4.2 土壤碳通量日变化动态的影响及年排放量估算 | 第33-36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33页 |
4.2.2 土壤碳通量日变化动态与差异性分析 | 第33-35页 |
4.2.3 黑松林年碳排放估算 | 第35-36页 |
4.3 多因素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 | 第36-39页 |
4.3.1 单因素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4.3.2 多因素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39-4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39-40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40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