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SUMMARY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8-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 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促进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 第12页 |
1.2 合理的利用丰富的饲料资源是吉林省肉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12-13页 |
1.3 快速、标准化的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对高效合理利用饲料资源具重要意义 | 第13页 |
2 饲料营养价值评价体系 | 第13-17页 |
2.1 Weende和Van Soest体系 | 第13-14页 |
2.2 CNCPS体系 | 第14-15页 |
2.3 半体内法 | 第15-16页 |
2.4 体外产气法 | 第16-17页 |
3 本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19-51页 |
试验一 利用CNCPS体系评价吉林省肉牛常用饲料的营养价值 | 第19-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1.1 饲料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19页 |
1.2 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1.3 测定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20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2.1 吉林省肉牛常用4种饲料营养成分特点 | 第20-22页 |
2.2 吉林省肉牛常用4种饲料CNCPS体系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成分特点 | 第22-24页 |
3 讨论 | 第24-25页 |
3.1 吉林省肉牛常用4种饲料的营养成分特点 | 第24页 |
3.2 吉林省肉牛常用4种饲料CNCPS体系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组成特点 | 第24-25页 |
4 小结 | 第25-26页 |
试验二 用半体内法评定吉林省肉牛常用饲料瘤胃降解规律 | 第26-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1.3 测定指标 | 第28-29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2.1 4 种饲料DM在瘤胃中不同时间的降解率 | 第29-30页 |
2.2 4 种饲料DM瘤胃降解参数及有效降解率 | 第30-31页 |
2.3 4 种饲料OM在瘤胃中不同时间点的降解率 | 第31-32页 |
2.4 4 种饲料OM瘤胃降解参数及有效降解率 | 第32-33页 |
2.5 4 种饲料CP在瘤胃中不同时间的降解率 | 第33-34页 |
2.6 4 种饲料CP瘤胃降解参数及有效降解率 | 第34-35页 |
2.7 4 种饲料NDF在瘤胃中不同时间的降解率 | 第35页 |
2.8 4 种饲料NDF在瘤胃降解参数和有效降解率 | 第35-36页 |
2.9 饲料DM、OM、CP和NDF有效降解率与CNCPS组分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3.1 4 种饲料DM瘤胃降解特点 | 第37-38页 |
3.2 4 种饲料OM瘤胃降解特点 | 第38页 |
3.3 4 种饲料CP瘤胃降解特点 | 第38-39页 |
3.4 4 种饲料NDF瘤胃降解特点 | 第39页 |
3.5 饲料的有效降解率与其CNCPS组分的关系 | 第39页 |
4 小结 | 第39-41页 |
试验三 利用体外产气法评定吉林省肉牛常用饲料的体外发酵特性 | 第41-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1-42页 |
1.2 体外产气设备和人工培养液(缓冲液)的配制 | 第42页 |
1.3 试验方法及操作流程 | 第42-43页 |
1.4 测定指标 | 第43-45页 |
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2.1 4 种饲料体外发酵不同时间点的产气量 | 第45页 |
2.2 4 种饲料体外发酵24h后pH值、VFA和NH_3-N的浓度 | 第45-46页 |
2.3 4 种饲料样品的DM、OM、CP和NDF体外发酵24h后的消化率 | 第46-47页 |
2.4 体外发酵24h后饲料样品的体外消化率与24h产气量(GP24h)、瘤胃有效降解率的关系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3.1 4 种饲料体外发酵产气特性的研究 | 第48页 |
3.2 4 种饲料体外发酵24h后发酵液pH值、NH_3-N和VFA浓度的研究 | 第48-49页 |
3.3 4 种饲料体外发酵24h后各养分的体外消化率的研究 | 第49页 |
3.4 体外产气法与尼龙袋法测定结果相关性的研究 | 第49-50页 |
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导师简介 | 第60-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