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动力机车转向架介绍 | 第12页 |
1.2 焊接原理 | 第12-14页 |
1.3 焊接数值模拟发展概述 | 第14-16页 |
1.4 焊接数值模拟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热弹塑性有限元法 | 第17-18页 |
1.4.2 固有应变法 | 第18-19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计算焊接力学及固有应变理论 | 第20-32页 |
2.1 计算焊接力学理论 | 第20-23页 |
2.2 固有应变理论 | 第23-31页 |
2.2.1 固有应变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2.2.2 焊接固有应变的确定 | 第24-30页 |
2.2.3 Tendon Force 的概念 | 第30页 |
2.2.4 固有应变施加方法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采用WSDP 软件对新侧梁焊接变形预测 | 第32-46页 |
3.1 新侧梁结构介绍 | 第32-34页 |
3.2 WSDP 软件介绍 | 第34-35页 |
3.3 JD-4 型机车转向架焊接变形预测计算 | 第35-45页 |
3.3.1 JD-4 型动力机车转向架介绍 | 第35页 |
3.3.2 JD-4 型机车转向架侧梁焊接变形计算 | 第35-39页 |
3.3.3 JD-4 型机车转向架端梁的焊接变形计算 | 第39-41页 |
3.3.4 新侧梁的焊接变形计算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新型动力机车转向架侧梁组焊实验 | 第46-55页 |
4.1 实验的目的 | 第46页 |
4.2 实验模型及实验条件 | 第46-51页 |
4.2.1 实验模型介绍 | 第46-47页 |
4.2.2 实验约束条件 | 第47-49页 |
4.2.3 实验焊缝信息 | 第49-51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4.3.1 实验结果 | 第51-52页 |
4.3.2 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JD-4 型转向架端梁热弹塑性焊接过程模拟 | 第55-73页 |
5.1 焊接温度场分析理论 | 第55-59页 |
5.1.1 传热学经典理论 | 第55-56页 |
5.1.2 焊接温度场的基本方程 | 第56-57页 |
5.1.3 非线性瞬态温度场热传导的有限元求解 | 第57页 |
5.1.4 应力应变关系 | 第57-58页 |
5.1.5 平衡方程 | 第58-59页 |
5.1.6 求解过程 | 第59页 |
5.2 基于 ANSYS 软件焊接模拟分析 | 第59-62页 |
5.2.1 单元生死技术在焊接模拟中的应用 | 第59-60页 |
5.2.2 改善计算精度和增加收敛的方法 | 第60-61页 |
5.2.3 焊接温度场模拟分析 | 第61页 |
5.2.4 焊接应力场模拟分析 | 第61-62页 |
5.3 研究对象介绍 | 第62-63页 |
5.4 端梁的热弹塑性焊接过程模拟 | 第63-71页 |
5.4.1 端梁介绍 | 第63-66页 |
5.4.2 端梁有限元模型 | 第66页 |
5.4.3 边界约束条件 | 第66-67页 |
5.4.4 焊接工艺参数 | 第67页 |
5.4.5 热弹塑性有限元计算 | 第67-68页 |
5.4.6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68-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课题展望 | 第73-77页 |
6.1 结论 | 第73-75页 |
6.2 课题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1 | 第80-85页 |
附录2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