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焦炭质量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8-12页 |
1.2.1 焦炭的质量指标 | 第8-9页 |
1.2.2 焦炭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9-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20页 |
1.3.1 焦炭冷态强度预测 | 第12-16页 |
1.3.2 焦炭热态性质预测 | 第16-20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案及方法 | 第22-26页 |
2.1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22页 |
2.1.1 煤质参数的选择 | 第22页 |
2.1.2 预测模型类型的选择 | 第22页 |
2.1.3 实验流程图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2.1 煤样制备 | 第22-24页 |
2.2.2 炼焦实验 | 第24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2.3.1 煤质分析 | 第24页 |
2.3.2 焦炭分析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45页 |
3.1 实验室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6-35页 |
3.1.1 煤质与灰成分的分析 | 第26-29页 |
3.1.2 配合煤炼焦实验及焦炭质量分析 | 第29-30页 |
3.1.3 焦炭质量与煤质间的关系 | 第30-33页 |
3.1.4 配煤炼焦实验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3.2 生产焦炭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5-40页 |
3.2.1 生产入炉煤和生产焦炭质量分析 | 第35-37页 |
3.2.2 生产焦炭跟踪实验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3.3 生产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检验 | 第40-45页 |
3.3.1 焦炭冷态强度的检验 | 第42-43页 |
3.3.2 焦炭热态性质的检验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详细摘要 | 第50-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