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炼焦化学工业论文--煤的高温干馏论文--副产品回收、化学产品回收论文

煤焦油超临界甲醇抽提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0页
    1.1 煤焦油及其应用第8页
    1.2 煤焦油的生产、加工现状及趋势第8-12页
        1.2.1 煤焦油的国内外生产、加工现状第9-11页
        1.2.2 煤焦油加工的发展趋势第11-12页
    1.3 煤焦油组分的分离和分析第12-13页
        1.3.1 煤焦油的分离第12页
        1.3.2 煤焦油的分析第12-13页
    1.4 煤焦油作为燃料油方向的研究第13页
    1.5 超临界技术发展概况及发展前景第13-18页
        1.5.1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第13-14页
        1.5.2 超临界甲醇的性质物化特性第14页
        1.5.3 超临界流体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5.4 超临界流体在煤基产品方向的应用第15-17页
        1.5.5 超临界甲醇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第17页
        1.5.6 供氢剂在实验中的运用第17-18页
    1.6 课题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18-20页
        1.6.1 课题的意义第18页
        1.6.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6.3 研究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分析方法第20-25页
    2.1 实验原料第20页
    2.2 实验主要试剂第20页
    2.3 实验主要设备仪器第20-21页
    2.4 实验装置及方案第21-23页
        2.4.1 实验装置第21-22页
        2.4.2 实验方法第22页
        2.4.3 产物分离方法第22-23页
    2.5 实验后的分析方法第23-25页
        2.5.1 元素分析法第23页
        2.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法第23-24页
        2.5.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第24-25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25-50页
    3.1 单因素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第25-28页
        3.1.1 温度对超临界抽提产物收率的影响第25-26页
        3.1.2 压力对超临界抽提产物收率的影响第26-27页
        3.1.3 反应时间对超临界抽提产物分布的影响第27页
        3.1.4 小结第27-28页
    3.2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第28-29页
    3.3 反应前后各组分元素分析第29-30页
    3.4 反应前后各组分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第30-42页
        3.4.1 超临界反应前后各组分结构变化第30-32页
        3.4.2 压力对产物组成结构的影响第32-38页
        3.4.3 温度对产物组成结构的影响第38-42页
        3.4.4 供氢剂对产物组成结构的影响第42页
    3.5 反应前后轻油组成的变化第42-50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50-51页
    4.1 结论第50页
    4.2 本文创新和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详细摘要第57-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帘线钢冶炼用耐火材料涂层的研究
下一篇:武钢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