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4-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三、研究的现状 | 第16-18页 |
四、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1 公共法律案件的概念释义 | 第19-36页 |
1.1 公共法律案件的提出和背景 | 第19-24页 |
1.1.1 概念的来源 | 第19-21页 |
1.1.2 为什么选用公共法律案件 | 第21-24页 |
1.2 公共法律案件的定义及特征 | 第24-29页 |
1.2.1 什么是公共法律案件 | 第24页 |
1.2.2 公共法律案件的特征 | 第24-29页 |
1.3 公共法律案件的类型 | 第29-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2 公共法律案件的生成背景:公共领域 | 第36-59页 |
2.1 解释中国:对“国家——社会”框架的反思 | 第36-44页 |
2.1.1 难圆之梦:对“社会”的追求 | 第36-39页 |
2.1.2 可能的出路:网络社会 | 第39-44页 |
2.2 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 | 第44-55页 |
2.2.1 理论梳理 | 第44-47页 |
2.2.2 争论焦点 | 第47-48页 |
2.2.3 二元公共领域 | 第48-55页 |
2.3 公共法律案件生成的时空域 | 第55-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3 公共法律案件的表达范例:民意审判 | 第59-85页 |
3.1 个案叙事 | 第59-76页 |
3.1.1 民意、舆论、公共领域的话语文本 | 第59-63页 |
3.1.2 许霆案的过程与演进 | 第63-67页 |
3.1.3 意义解释:“许霆案”里的社会行动者 | 第67-76页 |
3.2 民意审判的忧虑与视角的转换 | 第76-84页 |
3.2.1 民意审判的忧虑 | 第76-78页 |
3.2.2 视角的转换:公共领域话语文本彰显公民精神 | 第78-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4 公共法律案件中国家的选择:回应型法治 | 第85-112页 |
4.1 公共法律案件中国家回应的现状分析 | 第86-90页 |
4.1.1 许霆案的改判与孙志刚案引发收容制度的废止 | 第86-87页 |
4.1.2 公共法律案件中国家回应的选择性 | 第87-90页 |
4.2 国家选择性回应的内生性结构 | 第90-98页 |
4.2.1 二元公共领域下国家对公共法律案件认知、判断更为理性 | 第91-93页 |
4.2.2 对选择性回应标准的初探 | 第93-98页 |
4.2.3 回应的作出 | 第98页 |
4.3 国家选择性回应的实质 | 第98-107页 |
4.3.1 作为对法治生态环境某种格局失衡“纠偏”的国家回应 | 第99-101页 |
4.3.2 国家在社会领域中正当性的获得途径 | 第101-104页 |
4.3.3 公共法律案件推动“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 | 第104-107页 |
4.4 回应型法治的有效实践 | 第107-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5 公共法律案件的法治价值 | 第112-135页 |
5.1 司法的新资源 | 第112-122页 |
5.1.1 法官判决 | 第112-119页 |
5.1.2 司法改革 | 第119-120页 |
5.1.3 司法知识 | 第120-122页 |
5.2 普法的新路径 | 第122-126页 |
5.2.1 公众黏合速度的提高 | 第123-124页 |
5.2.2 依法行政意识的增强 | 第124-125页 |
5.2.3 “国家——社会”良性互动下的普法 | 第125-126页 |
5.3 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 | 第126-130页 |
5.4 对法学教育的意义 | 第130-134页 |
5.4.1 改革的探索 | 第130-131页 |
5.4.2 成效的可期待性 | 第131-132页 |
5.4.3 发展思路 | 第132-134页 |
小结 | 第134-135页 |
结束语 | 第135-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9页 |
附件 | 第149-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