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7页 |
| 2.1 风险 | 第16-19页 |
| 2.1.1 风险的定义 | 第16页 |
| 2.1.2 风险的特点 | 第16-18页 |
| 2.1.3 风险的分类 | 第18-19页 |
| 2.2 项目风险 | 第19-21页 |
| 2.2.1 项目风险的定义 | 第19-20页 |
| 2.2.2 项目风险的特性 | 第20-21页 |
| 2.3 项目风险管理 | 第21-27页 |
| 2.3.1 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和属性 | 第21-22页 |
| 2.3.2 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 | 第22-23页 |
| 2.3.3 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 | 第23-24页 |
| 2.3.4 项目风险管理的任务 | 第24页 |
| 2.3.5 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 第24-27页 |
| 3 胶州云溪输变电工程项目简介 | 第27-31页 |
| 3.1 项目的总体概况 | 第27页 |
| 3.2 项目的施工范围 | 第27页 |
| 3.3 项目的建设必要性 | 第27-28页 |
| 3.4 项目的系统方案和建设规模 | 第28-29页 |
| 3.5 项目的条件分析 | 第29-31页 |
| 4 胶州云溪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 第31-34页 |
| 4.1 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 | 第31-32页 |
| 4.2 项目风险识别的过程和结果 | 第32-34页 |
| 5 胶州云溪输变电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 | 第34-51页 |
| 5.1 项目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第34-35页 |
|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4-35页 |
|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页 |
| 5.2 胶州云溪工程项目风险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 | 第35-45页 |
| 5.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排序 | 第36-40页 |
| 5.2.2 胶州云溪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 | 第40-43页 |
| 5.2.3 胶州云溪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层级总排序 | 第43-44页 |
| 5.2.4 胶州云溪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因素排序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 5.3 胶州云溪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等级分析 | 第45-51页 |
| 5.3.1 项目风险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 | 第45-47页 |
| 5.3.2 项目风险模糊综合评价的过程 | 第47-49页 |
| 5.3.3 胶州云溪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模糊评价结果 | 第49-51页 |
| 6 胶州云溪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应对与监控 | 第51-58页 |
| 6.1 质量风险应对与监控 | 第51-53页 |
| 6.2 进度风险应对与监控 | 第53-54页 |
| 6.3 成本风险应对与监控 | 第54-55页 |
| 6.4 安全风险应对与监控 | 第55-56页 |
| 6.5 环保风险应对与监控 | 第56-5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8页 |
| 7.2 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