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1.2 视频图像预处理技术简介及发展现状 | 第8-9页 |
1.3 本文主要上作与结构安排 | 第9-11页 |
第二章 视频预处理系统架构与算法模块 | 第11-13页 |
2.1 视频图像预处理系统与框架定义 | 第11-12页 |
2.2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三章 视频图像的噪声去除 | 第13-34页 |
3.1 视频图像的噪声分类 | 第13-15页 |
3.1.1 高斯噪声 | 第13-14页 |
3.1.2 脉冲(椒盐)噪声 | 第14-15页 |
3.2 高斯噪声降噪算法的发展与分析 | 第15-19页 |
3.2.1 时域降噪 | 第15-16页 |
3.2.2 空域降噪 | 第16-17页 |
3.2.3 变换域降噪 | 第17页 |
3.2.4 时空域联合降噪 | 第17页 |
3.2.5 基于图像细节保护的快速高斯降噪 | 第17-19页 |
3.3 脉冲噪声降噪算法的发展与分析 | 第19-21页 |
3.3.1 传统中值滤波降噪 | 第19-20页 |
3.3.2 改进的中值滤波 | 第20页 |
3.3.3 峰谷滤波算法及其改进 | 第20-21页 |
3.3.4 基于决策论的快速降噪算法 | 第21页 |
3.4 基于多重决策论的脉冲噪声降噪算法 | 第21-23页 |
3.5 脉冲噪声降噪算法的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23-29页 |
3.5.1 脉冲降噪算法的评价体系 | 第23-24页 |
3.5.2 脉冲降噪算法质量的客观评价 | 第24-25页 |
3.5.3 脉冲降噪算法质最的主观评价 | 第25-29页 |
3.6 多重决策论降噪算法的硬件实现 | 第29-33页 |
3.6.1 设计方案与接口定义 | 第29-30页 |
3.6.2 算法设计模块 | 第30页 |
3.6.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3.6.4 硬件实现 | 第32-3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鱼眼图像的畸变校正 | 第34-50页 |
4.1 鱼眼校正算法的原理与分类 | 第34-36页 |
4.1.1 基于鱼眼镜头标定的校准方法 | 第35页 |
4.1.2 基于投影变换理论的校正方法 | 第35-36页 |
4.2 基于几何性质的鱼眼畸变校正算法 | 第36-41页 |
4.2.1 基于投影不变性原理的校正函数模型建立 | 第36-37页 |
4.2.2 算法描述 | 第37页 |
4.2.3 畸变直线的斜率确定与临时参数的求解 | 第37-39页 |
4.2.4 缩放因子计算 | 第39-40页 |
4.2.5 逆映射关系的确定 | 第40-41页 |
4.3 鱼眼畸变校正算法的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41-44页 |
4.3.1 校正算法的复杂度比较 | 第41页 |
4.3.2 校正算法的精度比较 | 第41-42页 |
4.3.3 主观视觉评价 | 第42-44页 |
4.4 基于游程编码映射关系的RTL实现、仿真与综合 | 第44-48页 |
4.4.1 设计方案与接口定义 | 第44-45页 |
4.4.2 算法设计模块 | 第45-46页 |
4.4.3 仿真结果与硬件综合 | 第46-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自适应视频图像增强技术 | 第50-71页 |
5.1 视频图像增强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 第50-54页 |
5.1.1 直方图均衡化以及其改进算法 | 第50-51页 |
5.1.2 基于Retinex理论的图像增强算法 | 第51页 |
5.1.3 基于曲线映射的图像增强算法 | 第51-53页 |
5.1.4 基于图像锐化的增强算法 | 第53页 |
5.1.5 基于频域滤波的图像增强算法 | 第53-54页 |
5.2 基于动态场景估计的自适应视频图像增强算法 | 第54-58页 |
5.2.1 图像增强算法在预处理系统中的设计要求 | 第54-55页 |
5.2.2 基于动态场景估计的自适应图像增强算法 | 第55-58页 |
5.3 视频图像增强算法的实验结果与性能评价 | 第58-66页 |
5.3.1 客观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数据比较 | 第58-61页 |
5.3.2 主观视觉评价 | 第61-66页 |
5.4 自适应视频图像增强算法的硬件实现 | 第66-69页 |
5.4.1 设计方案与接口定义 | 第66页 |
5.4.2 算法设计模块 | 第66-67页 |
5.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7-68页 |
5.4.4 硬件实现 | 第68-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71-72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