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插图索引 | 第9-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监测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及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 第16-23页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概述 | 第16-18页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 | 第18页 |
2.3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对比 | 第18-19页 |
2.4 ZigBee 技术简介 | 第19-21页 |
2.4.1 ZigBee 技术特点 | 第19-20页 |
2.4.2 ZigBee 协议栈 | 第20-21页 |
2.4.3 ZigBee 网络拓扑结构 | 第21页 |
2.5 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 第21-22页 |
2.6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基于 WSN 的环境监测节点及无线传感器网关研究 | 第23-35页 |
3.1 无线环境监测节点结构及功能 | 第23-24页 |
3.2 无线环境监测节点电路设计 | 第24-27页 |
3.2.1 微控制器及外围电路设计 | 第24-25页 |
3.2.2 无线收发器及外围电路设计 | 第25-27页 |
3.3 节点应用程序的设计和烧制 | 第27-30页 |
3.3.1 节点应用程序的设计 | 第27-30页 |
3.3.2 节点应用程序的烧制 | 第30页 |
3.4 无线传感器网关的研究 | 第30-33页 |
3.4.1 无线传感器网关总体设计 | 第31页 |
3.4.2 无线传感器网关核心芯片的选取及 MCU 电路的设计 | 第31-33页 |
3.4.3 无线传感器网关的软件设计 | 第33页 |
3.5 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WSN 中 LEACH 算法的改进 | 第35-47页 |
4.1 LEACH 算法介绍 | 第35-37页 |
4.1.1 LEACH 算法的物理基础 | 第35-36页 |
4.1.2 LEACH 算法的执行过程 | 第36-37页 |
4.2 LEACH 算法的改进 | 第37-40页 |
4.2.1 最优簇头数量的选择 | 第37-39页 |
4.2.2 簇头节点的均匀分配 | 第39页 |
4.2.3 簇头间的多跳通信 | 第39-40页 |
4.3 仿真 | 第40-46页 |
4.3.1 嵌入式操作系统 TinyOS 与 NesC 语言简介 | 第40页 |
4.3.2 仿真软件 TOSSIM 介绍 | 第40-41页 |
4.3.3 改进后的最优簇头数目性能仿真 | 第41-42页 |
4.3.4 簇之间单跳通信与多跳通信性能的比较 | 第42-43页 |
4.3.5 LEACH 改进前后生命周期的比较 | 第43-45页 |
4.3.6 LEACH 改进前后延时的比较 | 第45-46页 |
4.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基于 WSN 的环境监测系统研究 | 第47-63页 |
5.1 环境无线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第47-50页 |
5.1.1 无线环境监测网络 | 第48-49页 |
5.1.2 环境监测终端节点及中间节点 | 第49-50页 |
5.1.3 环境监测中心汇聚节点及网关 | 第50页 |
5.2 软件设计 | 第50-59页 |
5.2.1 无线监控接口装置软件设计 | 第50-54页 |
5.2.2 系统远程管理软件设计 | 第54-59页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9-62页 |
5.3.1 WSMSE 的实验设备及场景 | 第60页 |
5.3.2 功能测试 | 第60-62页 |
5.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总结 | 第63页 |
6.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主要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