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平面数据模型的局限性 | 第13-14页 |
1.3 全球剖分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等经纬格网 | 第14-15页 |
1.3.2 变经纬格网 | 第15-16页 |
1.3.3 正多面体格网 | 第16-17页 |
1.3.4 自适应格网 | 第17-18页 |
1.3.5 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混合式球面退化格网模型(MSDG) | 第20-28页 |
2.1 MSDG 剖分方案 | 第21-23页 |
2.1.1 剖分建模 | 第21页 |
2.1.2 零级剖分 | 第21-22页 |
2.1.3 一级剖分 | 第22页 |
2.1.4 二级剖分 | 第22页 |
2.1.5 三级及更多级剖分 | 第22-23页 |
2.2 MSDG 单元几何计算与分析 | 第23-26页 |
2.2.1 MSDG 单元几何属性计算 | 第23-25页 |
2.2.2 MSDG 单元几何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2.3 MSDG 模型可视化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MSDG 格网单元编码规则与空间关系 | 第28-41页 |
3.1 四叉树编码 | 第28-30页 |
3.1.1 常规四叉树 | 第28-29页 |
3.1.2 线性四叉树 | 第29-30页 |
3.2 空间填充曲线 | 第30-32页 |
3.3 混合式球面退化格网模型编码原理 | 第32-33页 |
3.4 混合式球面退化格网模型编码方案 | 第33-37页 |
3.4.1 退化四叉树编码 | 第33-35页 |
3.4.2 退化行列格网编码 | 第35-37页 |
3.5 格网空间关系模型 | 第37-40页 |
3.5.1 格网单元包含关系判定算法 | 第37-38页 |
3.5.2 格网单元相邻关系判定算法 | 第38-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格网编码与地理坐标之间的相互转换 | 第41-54页 |
4.1 退化行列格网编码转换 | 第41-48页 |
4.1.1 正算转换算法 | 第41-45页 |
4.1.2 反算转换算法 | 第45-47页 |
4.1.3 算法分析 | 第47-48页 |
4.2 退化四叉树编码转换 | 第48-51页 |
4.2.1 正算转换算法 | 第48-50页 |
4.2.2 反算转换算法 | 第50-51页 |
4.2.3 算法分析 | 第51页 |
4.3 算法比较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MSDG 模型的空间数据表达 | 第54-71页 |
5.1 点要素的格网化表达 | 第55页 |
5.2 线要素的格网化表达 | 第55-64页 |
5.2.1 斜率判断法直线格网单元填充算法 | 第56-59页 |
5.2.2 Bresenham 直线格网单元填充算法 | 第59-63页 |
5.2.3 算法比较 | 第63-64页 |
5.3 面要素的格网化表达 | 第64-70页 |
5.3.1 边标志格网填充算法 | 第64-66页 |
5.3.2 树状格网填充算法 | 第66-68页 |
5.3.3 退化行列多级格网填充算法 | 第68-69页 |
5.3.4 算法比较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学术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