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词论文

赵尊岳词学理论批评及创作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言第7-10页
第1章 理论批评探源第10-17页
    1.1 况周颐等“传统派”词学批评者的影响第10-12页
    1.2 王国维等“现代派”词学批评者的影响第12-15页
    1.3 龙榆生等“新变派”词学批评者的影响第15-17页
第2章 词作艺术创作观第17-36页
    2.1 “词心”:词体创作的内在本源第17-23页
        2.1.1 晚清词家“词心”观回溯第17-19页
        2.1.2 赵尊岳对“词心”的开拓第19-23页
    2.2 “词情”:词体美感的生发之本第23-29页
        2.2.1 “缘情”为词之本色第24-25页
        2.2.2 词情之特征第25-27页
        2.2.3 词情之传达第27-29页
    2.3 “词笔”:词作美韵的艺术呈现第29-36页
        2.3.1 用笔的特征:“曲折变化”第30-32页
        2.3.2 用笔的原则:“过犹不及”与“气机贯串”第32-33页
        2.3.3 用笔的前提:“以意运笔”第33-36页
第3章 词作艺术审美观第36-52页
    3.1 “神味”:词作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第36-41页
        3.1.1 “神味”的美学内涵第36-38页
        3.1.2 “神味”的涵养之道第38-40页
        3.1.3 “神味”说的理论意义第40-41页
    3.2 “风度”:词作审美风格的独特显现第41-47页
        3.2.1 “风度”的美学内涵第41-43页
        3.2.2 “风度”的涵养之道第43-45页
        3.2.3 “气度”——“风度”的美学升华第45-47页
    3.3 “重、拙、大”:词作审美品格的美学基质第47-52页
        3.3.1 况周颐的“重、拙、大”说第47-48页
        3.3.2 赵尊岳对“重、拙、大”理论的开拓第48-50页
        3.3.3 “重、拙、大”与“朴厚”第50-52页
第4章 词作艺术批评观第52-64页
    4.1 南北宋之争的深刻反思第52-56页
        4.1.1 词学史上的南北宋之争第52-53页
        4.1.2 “两宋无别”与“崇北”倾向第53-54页
        4.1.3 “风格无优劣”与“品第有高低”第54-56页
    4.2 明词:是“衰微”还是“承衍”?第56-60页
        4.2.1 衰微之显像——词为小道第56-58页
        4.2.2 承衍之实质——词作繁盛第58-60页
    4.3 清词中兴的深入体察第60-64页
        4.3.1 对清初绮靡词风的反拨第60-62页
        4.3.2 对常州派雅正理论的发扬第62-64页
第5章 词作艺术创作实践第64-73页
    5.1 游戏人生与至笃治词第64-67页
        5.1.1 游戏人生第64-65页
        5.1.2 至笃治词第65-67页
    5.2 身世之变与词笔之异第67-73页
        5.2.1 清婉雅丽的《和小山词》第68-70页
        5.2.2 真挚深沉的《炎州词》第70-73页
结语第73-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附录1 赵尊岳生平纪事第80-83页
附录2 赵尊岳著作及论文目录第83-8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δ-氧代-α,β-不饱和腈的绿色合成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武警内卫部队地市级支队营以下干部激励机制问题研究--以武警某市支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