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7365A恢复基因克隆和进化分析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缩略语表第13-14页
1 文献综述第14-40页
    1.1 油菜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第14-15页
        1.1.1 细胞质雄性不育第14-15页
        1.1.2 细胞核雄性不育第15页
    1.2 植物花药结构和发育研究第15-22页
        1.2.1 植物花药结构和发育时期第15-18页
        1.2.2 绒毡层在小孢子发育中的功能第18-22页
    1.3 芸薹科物种进化研究第22-29页
        1.3.1 芸薹属物种与拟南芥基因组比较研究第22-27页
        1.3.2 芸薹属物种间比较研究第27-28页
        1.3.3 A,C基因组的进化差异第28-29页
    1.4 甘蓝型油菜中图位克隆的应用第29-33页
        1.4.1 群体构建第29-30页
        1.4.2 与目标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的开发第30-32页
        1.4.3 染色体登陆第32-33页
    1.5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第33-36页
        1.5.1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的遗传模式第33-34页
        1.5.2 7365A和9012A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第34-35页
        1.5.3 7365A和9012A的不育机理研究第35-36页
    1.6 叶绿体蛋白转运第36-39页
        1.6.1 叶绿体蛋白转运复合体第36-39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9-40页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0-57页
    2.1 实验材料第40页
    2.2 BnMs3的图位克隆第40-43页
        2.2.1 IP(Intron polymorphism)标记的筛选第40-41页
        2.2.2 定位群体的扫描第41-42页
        2.2.3 BAC文库的筛选和序列分析第42-43页
        2.2.4 候选基因预测第43页
        2.2.5 候选基因的比较分析第43页
    2.3 遗传转化载体的构建第43-47页
        2.3.1 互补测验载体构建第43-45页
        2.3.2 启动子分析载体构建第45-46页
        2.3.3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第46-47页
    2.4 油菜和拟南芥的遗传转化第47-48页
        2.4.1 转基因苗的PCR鉴定第47页
        2.4.2 7365A育性恢复鉴定第47页
        2.4.3 油菜转基因苗的共分离检测第47-48页
    2.5 BnaC9.Tic40序列分析第48页
    2.6 7365A花药的表型观察第48-50页
        2.6.1 透射电镜第48页
        2.6.2 扫描电镜第48-49页
        2.6.3 绒毡层的PCD观察第49-50页
        2.6.4 花药脂染色处理第50页
    2.7 亚细胞定位实验第50页
    2.8 基因的表达分析第50-52页
        2.8.1 半定量PCR第50-51页
        2.8.2 BnaC9.Tic40的RNA原位杂交第51-52页
        2.8.3 GUS染色分析第52页
    2.9 芸薹科中Tic40进化和功能分析第52-57页
        2.9.1 检测芸薹属基本种白菜、甘蓝、黑芥中Tic40拷贝数第52-53页
        2.9.2 芸薹科全基因组测序物种中Tic40基因组区域的分析第53-54页
        2.9.3 Tic40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第54页
        2.9.4 甘蓝型油菜7365B中同源Tic40基因的表达分析第54-55页
        2.9.5 确定BolC9.Tic40中功能变异位点第55页
        2.9.6 扩增芸薹属、萝卜属、荠菜属和大蒜芥属中Tic40序列第55页
        2.9.7 Tic40序列分析第55-5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7-117页
    3.1 7365A花药的细胞学观察第57-65页
        3.1.1 7365A花药的透射电镜分析第57-61页
        3.1.2 7365A花药的扫描电镜分析第61-62页
        3.1.3 7365A绒毡层质体脂质合成受阻第62-63页
        3.1.4 7365A花药的PCD延迟第63-65页
    3.2 7365A育性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第65-72页
        3.2.1 IP标记的开发第65-68页
        3.2.2 BnMs3的图谱定位第68-69页
        3.2.3 BAC重叠群的构建第69-72页
    3.3 BnMs3的克隆第72-78页
        3.3.1 候选基因的预测第72-73页
        3.3.2 候选基因的比较测序第73-74页
        3.3.3 BnMs3功能验证遗传转化载体构建第74-76页
        3.3.4 遗传转化实验第76-78页
    3.4 Bnac9.tic40的序列分析第78-79页
    3.5 BnaC9.Tic40的亚细胞定位第79-80页
    3.6 BnaC9.Tic40的表达模式第80-85页
        3.6.1 RT-PCR第81页
        3.6.2 启动子分析第81-83页
        3.6.3 BnaC9.Tic40的原位杂交第83-85页
    3.7 BnaC9.Tic40(BnMs3)与bnac9.tic40(Bnms3)的比较第85-87页
        3.7.1 BnaC9.Tic40与bnac9.tic40在油菜花药中表达模式比较第85-86页
        3.7.3 BnaC9.Tic40与bnac9.tic40的亚细胞定位比较第86页
        3.7.4 BnaC9.Tic40与bnac9.tic40的蛋白序列比较第86-87页
    3.8 7365A与拟南芥tic40突变体表型比较第87-89页
    3.9 芸薹科Tic40基因进化分析第89-114页
        3.9.1 芸薹属基本种Tic40位点的分离第89-92页
        3.9.2 芸薹科中Tic40位点的保守性分析第92-98页
        3.9.3 Tic40的功能分析第98-100页
        3.9.4 甘蓝型油菜Tic40的表达分析第100-101页
        3.9.5 Tic40的序列进化关系第101-104页
        3.9.6 BnaC9.Tic40和bnac9.tic40的来源第104-106页
        3.9.7 BolC9.Tic40的功能变异位点第106-110页
        3.9.8 芸薹科不同物种中Tic40序列分析第110-112页
        3.9.9 Tic40的正向选择第112-114页
    3.10 基于BnaC9.Tic40中突变位点的功能标记开发第114-115页
    3.11 小结第115-117页
4 讨论第117-126页
    4.1 甘蓝型油菜中图位克隆的策略第117-119页
        4.1.1 构建多个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作图群体第117-118页
        4.1.2 拟南芥和芸薹属基因组共线性的应用和内含子多态性标记的开发第118页
        4.1.3 BAC重叠群的构建,排除同源克隆的干扰第118-119页
    4.2 BnaC9.Tic40影响花药绒毡层功能和小孢子发育第119-120页
    4.3 BnaC9.Tic40可能影响绒毡层质体中与脂类合成相关的蛋白的转运第120-121页
    4.4 芸薹科Tic40基因组区域在进化中的保守性第121-122页
    4.5 染色体重排造成等位基因和表型多态性效应第122-123页
    4.6 TPR和Hop结构域中的位点变异导致BnaC9.Tic40与bnac9.tic40的功能差异第123-124页
    4.7 在BolC9.Tic40进化分枝上的正向选择导致Tic40功能分化第124页
    4.8 BnaC9.7.Tic40和BnRf协同进化模式探讨第124-125页
    4.9 BnaC9.Tic40功能标记的应用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附录1:Tic40进化分析所使用的栽培种和野生种材料第144-147页
附录2:本文所用的引物第147-151页
附录3:用于检测部分同源染色体重组的BolC9.Tic40和BraA10.Tic40侧翼基因信息第151-152页
附录4:作者简介及研究生阶段发表的文章第152-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对小鼠的联合毒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区域运输结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