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5页 |
1.1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2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22-31页 |
1.3.1 文化、中共文化、延安时期 | 第22-24页 |
1.3.2 文化理论、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 | 第24-26页 |
1.3.3 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 | 第26-3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31-33页 |
1.4.1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31-33页 |
1.4.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33页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33-35页 |
1.5.1 研究难点 | 第33-34页 |
1.5.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三大渊源 | 第35-64页 |
2.1 以经世与会通为特色的传统文化 | 第35-41页 |
2.1.1 传统文化的构成与特色 | 第35-37页 |
2.1.2 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 第37-41页 |
2.2 以民主和科学为主旨的新文化 | 第41-48页 |
2.2.1 近代新文化的主题与方向 | 第41-45页 |
2.2.2 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 第45-48页 |
2.3 以革命与解放为旨趣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第48-64页 |
2.3.1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 第49-55页 |
2.3.2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文化理论的传播与探索 | 第55-64页 |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 | 第64-104页 |
3.1 中共文化理论初创阶段 | 第64-69页 |
3.1.1 左翼文化对中共文化理论的影响及其理论遗产 | 第65-67页 |
3.1.2 新启蒙文化的理论贡献 | 第67-68页 |
3.1.3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探索 | 第68-69页 |
3.2 中共文化理论形成阶段 | 第69-75页 |
3.2.1 形成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框架 | 第69-70页 |
3.2.2 构建新民主主义文艺体系 | 第70-72页 |
3.2.3 寻求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体系化 | 第72-75页 |
3.3 中共文化理论确立与深化阶段 | 第75-80页 |
3.3.1 人民本位的文化理论及其确立 | 第76-77页 |
3.3.2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深化 | 第77-78页 |
3.3.3 知识分子理论的完善 | 第78-80页 |
3.4 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80-104页 |
3.4.1 中国化道路 | 第81-90页 |
3.4.2 时代化道路 | 第90-95页 |
3.4.3 大众化道路 | 第95-104页 |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哲学依据与核心内涵 | 第104-131页 |
4.1 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哲学依据 | 第104-117页 |
4.1.1 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的对立 | 第104-107页 |
4.1.2 实践的认识论 | 第107-110页 |
4.1.3 实践的辩证法 | 第110-112页 |
4.1.4 实践哲学的意义 | 第112-117页 |
4.2 中共文化理论的核心内涵 | 第117-131页 |
4.2.1 民族的理论形态 | 第118-120页 |
4.2.2 科学的现代属性 | 第120-123页 |
4.2.3 大众的阶级立场 | 第123-126页 |
4.2.4 民主的政治诠释 | 第126-131页 |
第五章 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主体 | 第131-174页 |
5.1 党的领导集体与中共文化理论发展 | 第131-146页 |
5.1.1 理论贡献 | 第132-137页 |
5.1.2 方向引领 | 第137-139页 |
5.1.3 实践推动 | 第139-146页 |
5.2 文化人与中共文化理论发展 | 第146-162页 |
5.2.1 郭沫若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文化观 | 第147-151页 |
5.2.2 吕振羽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 | 第151-153页 |
5.2.3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 | 第153-158页 |
5.2.4 胡绳的新文化观 | 第158-162页 |
5.3 延安时期的文化团体和新闻报刊 | 第162-174页 |
5.3.1 文化团体及其贡献 | 第162-167页 |
5.3.2 新闻报刊及其贡献 | 第167-174页 |
第六章 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174-203页 |
6.1 社会实践是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动力 | 第174-181页 |
6.1.1 实践带动文化理论发展 | 第174-176页 |
6.1.2 实践提供创作题材 | 第176-180页 |
6.1.3 实践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 第180-181页 |
6.2 批判与创新是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内在张力 | 第181-191页 |
6.2.1 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法 | 第182-184页 |
6.2.2 文化理论的批判与创新 | 第184-191页 |
6.3 文化冲突是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外在推力 | 第191-203页 |
6.3.1 民族文化革命 | 第192-196页 |
6.3.2 阶级文化革命 | 第196-203页 |
第七章 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政治意蕴 | 第203-226页 |
7.1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理论 | 第203-208页 |
7.1.1 意识形态与文化理论 | 第204-205页 |
7.1.2 文化的意识形态化 | 第205-207页 |
7.1.3 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 | 第207-208页 |
7.2 中共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 第208-212页 |
7.2.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征 | 第208-210页 |
7.2.2 延安时期的“文化—意识形态”观 | 第210-212页 |
7.3 中共文化理论与文化领导权 | 第212-216页 |
7.3.1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概念的提出 | 第212-213页 |
7.3.2 毛泽东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 第213-216页 |
7.4 工农大众话语权 | 第216-226页 |
7.4.1 话语与意识形态体系 | 第216-217页 |
7.4.2 延安时期中共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 第217-221页 |
7.4.3 中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 第221-226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226-231页 |
参考文献 | 第231-2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45-246页 |
致谢 | 第246页 |